阜新:将睦邻文化“种”进千家万户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7-24 06:55:00
分享

7月21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第209届睦邻节开幕。全村人同吃一锅粥,同唱一首歌,度过一个友爱和谐的民族节日。由睦邻节衍生出的代代相传的村训和调解矛盾的常设机构——老年人协会,让这里生态优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平安村和状元村。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阜新市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过程中,深入开展“邻里相亲,共育文明”活动,积极打造“睦邻文化”品牌,为推进阜新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传承了二百余年的睦邻节

7月21日早晨7时刚过,70岁的王桂芹老人穿戴整齐走出家门,坐上儿媳妇的电动车,来到查干哈达村西头忽热土山上的广场。村民在广场旁支起四口大铁锅,燃起柴火,烧水煮粥。侯秀华十多年前开始负责制作睦邻节专用的莲花粥,今天她带了7个人,清晨5时许就到山上准备。“今天煮粥用了150公斤大米、50公斤肉馅,足够上千人敞开儿吃一顿了。”

上千名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陆续向广场涌来。王桂芹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眉眼带笑地观看着由村民表演的安代舞,“年轻那会儿,我也经常在睦邻节上跳安代”。

9时整,睦邻节正式开幕。村党支部书记吴秀英告诉记者,查干哈达村1705年建村,1808年村里许多新生儿染上麻疹、天花等传染病。为了战胜病魔,全村人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相互照料,终于根治了传染病。村民为了纪念这次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壮举,也为了时刻提醒后人珍惜邻里之情,特意设立睦邻节,一直传承至今。

开幕式上,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和蒙古族象棋(喜塔尔)比赛,让现场掌声、欢笑声不断。会上表彰了尊老爱幼典型代表敖金凤、好媳妇典型代表白杰、好人好事典型代表韩凤英和劳动模范典型代表代文庆。他们是村老年人协会和村委会联合评选的,45岁的白杰身穿蒙古袍,笑盈盈地说:“大家能认可我,我很开心。”白杰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公和婆婆80多岁了,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她一个人伺候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下地干活,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能干活,还孝敬老人,全村人都竖大拇指。”王桂芹说。

化解各种矛盾的老年人协会

在查干哈达村,人与人发生矛盾了,不争吵、不谩骂,大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在一年一度的睦邻节上,双方相互认错,进而握手言和。

调解人中,既有以吴秀英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有以白宝山为首的村老年人协会成员。

白宝山是查干哈达村前任党支部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老书记”。多年来,村老年人协会一直秉承“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原则,时刻关注着每家每户情况,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渐渐成为全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协调机构。邻居反映,村西头老韩家前一阵儿经常吵架,吴秀英和白宝山一同来到老韩家了解情况。原来,妻子爱打麻将,丈夫非常不满;妻子也埋怨丈夫喝酒太多,不干家务。两口子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到了闹离婚的地步。经吴秀英和白宝山多次相劝,两口子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是村民几百年来秉承的美德,成为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每年睦邻节召开之前,有过矛盾的邻里,必须主动化解所有矛盾,互相道歉。睦邻节当天的莲花粥宴是最后的时间节点,曾经闹过矛盾的两家人要同坐一张圆桌,同吃莲花粥,边吃边谈,一笑泯恩仇。

临近中午,村民不用组织,全都秩序井然地排着队,每人领到一碗莲花粥。村民老阚在桌上和一位村民聊得很投机。“我错种人家一根垄,还骂了人,现在想起来很后悔,今天向他赔礼道歉,没想到人家不和我计较,原谅我了。我俩把心结打开了,又是好兄弟了。”老阚说。

“在我们村子,不只是睦邻节这一天才有邻里和谐的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村里人互帮互助早已成了习惯。”白宝山说。

阜新县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暴风雨说,村老年人协会是村民尊老敬老爱老的体现,也是协助村“两委”民主治理村务的好方法。村民家有了矛盾,邻里之间闹了别扭,由德高望重的村老年人协会成员出面协调,大家往往心服口服。村老年人协会不拿财政一分钱,却在村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