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带这篇大文章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7-03 07:18:00
分享

原标题: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带这篇大文章

6月,阜新,气温最高时逼近40℃。

烈日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西村公路两侧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三三两两的农户趁着6月20日前后的降雨,抢耕补种,另一边是已经流转出去的72公顷土地上,马铃薯长势正旺。

同遇66年来最为严重的春旱,一地两个样儿。强烈的对比源于旱情,改变也同样源于旱情。

十年九旱。阜新人意识到,如果不能闯过天灾这一关,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都将成为空谈。应对常态化的干旱,要拿出非常态化的手段。2013年起,阜新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将其作为医治雨养农业的良方。三年多来,示范带建设确定的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效益相比于传统农业,增长幅度达几倍甚至几十倍,示范带内人均务农收入达到8655元。

阜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建设是避灾减灾、农民致富的根本途径。”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在大旱之年的2017,阜新再度启动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摆脱年年抗大旱的窘境,把天灾当做机遇,阜新市一步步“借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换思路中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带这篇大文章。

一次新实践 摆脱靠天吃饭破解农业发展“怎么干”新课题

“我种了40多年地,头一回遇到这么旱的年头。”务欢池镇沙力根村村民齐永吉经常拿着铁锹到地里查看墒情,“最旱那一阵子,两锹下去才能见到湿土。”

干旱一直缠绕着阜新。长期以来,当地农民祖祖辈辈种大田,靠天吃饭。好年景不多,这里曾连续遭遇了“叶儿年”“秆儿年”“板儿年”——基本没收成。

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多年来,阜新各地做了无数次尝试。

务欢池镇党委书记梅爱田介绍,2005年前后,镇里采用政府提供部分贷款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养殖奶牛,结果收效甚微;2008年左右,镇里又将方向调整为一家一户扣大棚,这种方式后来也被证明行不通。

种大田常常遭遇干旱,玉米等粮食价格又在调整,包括务欢池镇在内,整个阜新市的农业发展一度陷入窘境。出路在哪儿?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真正的答案还是来自于地头垄间。

这是一次新实践。从2013年举全市之力开始建设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到两年后大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阜新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

与此同步,务欢池镇开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年,镇政府把景泉生态家庭农场引进沙力根村。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恰巧碰见农场负责人周景泉在贴招聘启事,因为农活需要,要招工150余人。村民齐永吉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能在农场干活赚钱,在老周的带动下,去年我家种了三茬香菜,收益是玉米的十多倍。”

多年旱灾的现实和景泉生态家庭农场榜样的力量,使现代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被当地百姓接受。梅爱田说:“总结多年的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让农民唱主角,引导但不能替代。”

去年,务欢池镇又引进了阜新康龙食品有限公司,顺利在西村流转土地72.4公顷,发展高效农业项目,种植马铃薯36.7公顷、花生35.7公顷。今年开春以来虽然干旱少雨,但凭借着去年兴建的水利设施,作物生长未受影响。“农事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的方式,引领村民一起转方式、调结构、抗灾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