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邓灿光已经出现在科勒迪(辽宁)轻工制品有限公司的十万级无尘车间。这位加拿大籍华人企业家身着防静电工服,用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询问质检主管关于一批精密螺丝刀头的公差数据。窗外,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尚未完全苏醒,而车间里高精密车床的轻微嗡鸣,早已接入了全球制造业的脉搏。
八年前,当邓灿光决定将 1.3 亿元生产基地落户这个东北小县城时,同行普遍认为他犯下地理错误——"投资不过山海关"仍是行业箴言。
但从投资辽宁至今累计产值八亿多元,累计出口五亿多元。这组数据让邓灿光有底气宣称:
"在辽宁,我老舒坦了。"
逆向布局:当生产向内,市场向外
邓灿光的全球化战略呈现罕见的逆向特征:市场网络辐射北美、欧洲、大洋洲及拉美,90%产品出口海外,但生产基地却从天津持续向东北内陆迁移。这种"销售在全球,生产在县城"的模式,与其个人经历深度缠绕。
二十世纪90年代初,28岁的邓灿光在加拿大多伦多搞装修的时候发现,一把普通螺丝刀在中加市场价差可达数倍。1992年,他在加拿大注册公司,1996年,在香港成立香港先进工具有限公司。
然而代工厂质量不稳、交货延迟等问题频发,迫使这位初中辍学者走上技术自救之路。学
历低怕什么? 自学就是。邓灿光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技术书籍,不抽烟不喝酒,最终成为手握4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家"。
他发现,螺丝刀头虽是小物,却涉及材料科学与精密加工的交叉领域,技术深度构建了天然的护城河。
东北价值重估:成本、服务与耐心
一次偶然的辽宁商务考察,彻底改变了邓灿光的战略地图。他算过三笔账:
成本账:喀左土地、能源价格远低于沿海,工人流失率极低,虽物流成本略高,但综合成本优势显著。其亩均税收产出竟是珠三角工厂的1.8倍,管理成本仅为60%。
服务账:朝阳市政府为科勒迪配备一对一包扶负责人,建立外资外贸专班。当企业面临职工子女就学难时,教育局一周内协调解决;申请技术创新补贴时,商务服务员上门解读。这种"点对点"响应机制,在发达地区已罕见。
生态账:这个40万人口的农业县民风淳朴,企业人员管理难度低。邓灿光在喀左购置三处房产,视其为第二故乡。他甚至投入2000万元整治厂区河道,宣称厂房"20年内不用大改,大地震也安然无恙"——这种长期主义投资,恰是地方政府最看重的"沉没成本"。
作为香港辽宁商会会长,他连续多年组织企业赴辽考察,用"粤式东北话"推介:"
我爱辽宁,辽宁爱我!"
升级密码:从工具附件到供应链顶端
科勒迪的转型轨迹暗合中国制造业升级逻辑。公司早期集中于螺丝刀头等传统工具,但通过技术深耕,产品已进入电子、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十万级无尘车间与7000平方米实验室的投资,使其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全球3.5万家供应商,只有49家能获得这个奖项。”邓灿光指着车间里悬挂的“博世全球最佳供应商”奖牌说。这家在博世供应链体系中排名两万开外的企业在今年10约获此殊荣。
工业级螺丝刀头作为支撑全球2000亿美元动力工具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其质量认证具有极高含金量。能够被博世认可是企业从"隐形冠军"向"显性冠军"的质变。
在精密制造领域,细节决定生死。家用螺丝刀头扭矩通常在5-10牛米,工业级要求达30-50牛米,这背后是材料热处理能力的差距。
邓灿光指着一款梅花圆柱螺丝刀头介绍:"齿形角度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否则就会出
现‘拧秃噜皮’的情况。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而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平均寿命可达7.5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危机应对策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全球工具行业订单下降40%、许多同行转向光伏产业时,科勒迪反而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比达销售收入8%。这个决定使其在危机后快速抢占市场空缺,印证了"逆周期投资"的价值。
“没有拧不上的螺丝、没有卸不下的螺母。”这是邓灿光为公司定下的坐标与方向。目前,邓灿光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北美、欧洲、大洋洲、拉美及亚太等地。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工业生产、船舶装配、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科勒迪已在螺丝刀头这个"小切口"深耕30年,其生存法则值得深思。
启示:中国制造的第二条曲线
邓灿光螺30年丝刀头大王的案例揭示的转型路径,与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迥异:
1. 技术深度:在细分市场建立专家壁垒,而非追逐热点风口;
2. 生态嵌入:将生产基地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绑定,换取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势;
3. 合规前置:将环保与社会责任从被动成本转为主动竞争工具;
4. 地理套利:重新评估内陆地区在稳定性、服务响应与长期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邓灿光在参加香港招商座谈会时被追问:"你是被感动了还是真赚钱?"他未正面回答,而是展示数据:科勒迪的ROE(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五年高于行业均值,现金流稳定。
邓灿光说:“螺丝刀虽然小,但没有合适的刀头,它就失去了价值。每个行业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全球讨论供应链"脱钩"与"友岸外包"时,邓灿光用一把螺丝刀证明:中国制造的升级答案,或许不只在沿海地区,也可以在东北县城安静的研发车间里。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记者: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