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沈阳,沈水奔流,机遇涌动。10月26日上午,第三届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智百企”沈阳行活动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场以“聚全球英才、创振兴未来”为主题的人才盛会,汇聚了来自东北三省一区及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的4000家用人单位,释放8.4万个招聘岗位,规模创历届之最。
交流大会当天入场人数38653人,4020家企业收到简历9.8万份,至招聘会结束,已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1万人次。
一片热土的雄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基础在人才、希望在人才。”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在致辞中强调,辽宁是一片根基深厚、加速蝶变的产业沃野。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坚实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今天的辽宁,正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球英才施展抱负提供广阔舞台,为有志企业共享振兴机遇开拓宏大空间。
辽宁的开放胸襟同样令人瞩目。作为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辽宁拥有165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居全国前列。辽宁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速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为天下英才搭建驰骋四海的“黄金桥梁”。
王新伟表示,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以“政府所能”匹配“企业所需”,全面优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信用环境、人文环境。今天的辽宁,正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温暖与诚意,呵护每一个梦想都能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一座城市的底气
“沈阳,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过往荣光与当下奋进共鸣的城市。”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霍步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沈阳已形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了45所高校、56家大院大所和9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近2.9万家科技型企业在此扎根。
这座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工业重镇,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产业焕新升级。此次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中,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岗位达4.9万个,占比近六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嵌入式软件开发等成为热门领域。
当前,沈阳正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当好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跳高队”。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相互赋能、彼此成就。“兴沈英才计划”全方位保障人才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场景亮点纷呈,沈阳已经成为活力迸发的人才逐梦之城,让人才在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中成就梦想。
一场盛会的升级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会实现了四个提质升级。”沈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宏伟介绍,一是放眼全球集聚重点人才,举办海外学者研修、青年学者论坛;二是锚定创新提供科技策源,遴选29个国家320个海外项目同台竞技;三是突出区域协同,联动东北三省一区及北京、上海等17个城市联合引才;四是深化国际合作,邀请107家外资企业在华总部负责人开展经贸洽谈。
岗位结构的变化也折射出沈阳产业升级的加速度。
此次大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岗位显著增加,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岗位4.9万个,占比近六成;适应新兴领域发展的特色岗位需求旺盛,发布新产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岗位1.1万个,同比增长30%。
其中,AI视频剪辑师、数字营销与内容创作等新职业6100个,流体仿真工程、4D数据标注AI师等新型技术岗位5200个,打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新赛道。
此次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还创新设置了“新业态菁英孵化营”,现场提供就业分析指导;还将实施“线上+线下”同步人才交流,“直播带岗”全面推介引才用才信息。
一批企业的渴求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贤能!”航空工业沈飞党委书记、董事长纪瑞东在发言中表示,公司正面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广纳英才,并从“事业立人、待遇留人、文化塑人、素质育人、感情化人”五方面实施高能级人才政策。
如沈飞一样,东北三省一区一批“大国重器”生产企业正成为人才集聚高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长春一汽模具等单位提供月薪万元以上岗位6500余个,平均岗位月薪达7650元,彰显“投资于人”的诚意。
此次大会,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五城市3000家单位发布岗位5.9万个,辽宁省3100家单位发布岗位4.7万个;除东北地区外,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17个城市的76家单位发布岗位3400个,仅沈阳市就有1400多家单位发布岗位1.9万个。
在这座记录了辽宁百年工业变迁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与会者不仅触摸到厚重的历史,更感知到辽宁振兴的脉动。从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荣光,到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沈阳正以“硬产业+软环境”重塑人才生态。
一条条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鲜明轨迹,正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沈阳,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动能、温暖的环境,向全球英才发出最炽热的“振兴邀约”。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