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大连船舶工业开启转型新征程

向海图强:大连船舶工业开启转型新征程

来源:大连日报 2025-10-22 17: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即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专栏,记者深入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基层一线,呈现“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振兴发展的新作为新亮点,提振信心,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注入强大动力。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舒心侨 杜杨楠 祝福

订单排期至2029年,产业园开工建设,特种船舶复合承运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放眼全市,造船现场热火朝天,捷报频传。今年,我市规模以上船舶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我市船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27.4%、34.1%、72.6%。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以市场主体培育为重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发展呈现提质增效、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我市把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作为主攻方向,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约620亿元、同比增长12.7%,年建造能力达1200万载重吨,总装建造能力居全国前列。在全球船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的浪潮中,大连这座拥有百年造船底蕴的工业城市,正以破竹之势开启转型的新征程。

全链条协同融合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大连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今年2月,《大连市船舶与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重磅出台,提出“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自主化”五大赛道,并配套18条支持政策。更令人振奋的是,大连正通过“央地融合+区域协同”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长兴岛以恒力重工为增长极,打造世界级船舶制造园区;大连湾依托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重工,推动高端化发展;旅顺口区聚焦船舶工业智能制造,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则瞄准新兴船企进行产业集群化布局,让大连在全球竞争中形成“拳头效应”。

此外,我市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瓦轴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今年研发的12MW海上风电主轴轴承疲劳寿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1.3倍。今年7月,中远海运重工和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的“新红专”轮,在圆满完成为期一个多月的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活动后,返回大连港。“新红专”轮是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具备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的能力,拥有中国船级社最全级别智能船级符号,智能化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智能化赋能提质升级

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

今年9月,在紧邻恒力重工“海洋工厂”“未来工厂”的一片热土上,数十台工程车辆整齐排列、整装待发,长兴岛迎来恒力重工合作创新暨海工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工。其中,恒力重工合作创新产业园围绕船用复合材料、曲轴、传动装置等进行研发制造,海工科技产业园聚焦海工装备发展新赛道,研制生产海工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端产品。

“此次开工,对助力大连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恒力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业园将带动精密铸造、钢材加工、船用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总投资约20亿元,年底前还将落地10个配套项目,年内将形成产值40亿元。今年,恒力重工成功签订多艘大型船舶建造合同,涵盖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轮等多个高端船型,实现“集散油”全面开花。

吊机林立,船舶穿梭,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各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我们去年修船244艘,制造交付船舶12艘,产值增长约23%。”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邵小斌向记者介绍。今年,公司造船现场亮点纷呈。5月,公司交付了全球最大载重吨位的多用途纸浆船。6月,经该公司加长升级改造的“大连”号浮船坞,迎来首艘坞修船舶成功出坞,该坞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长360米以上超大型船舶坞修资源空白。7月,8万吨多用途粮食运输船首制船N1257项目迎来钢板切割仪式,标志着这艘“海上粮仓”正式开建。8月,公司完成世界最大24000标箱级集装箱船维修工程,在超大型高端船舶维修领域迈上新的台阶。

自2019年首制62000吨多用途纸浆船成功交付以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持续深耕特种船舶领域,相继完成68000吨、77000吨及85000吨级船型迭代升级,实现从“专业纸浆运输+大宗件杂货+散货”到“汽车+集装箱”复合承运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我市全力打造具有鲜明大连特色优势的绿色船舶产品谱系,全面推行绿色造船。在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厂区内,机器轰鸣,今年7月,全球首艘2.4万标箱甲醇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DE148正式开工。这艘船配备了先进的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研发团队攻克了大型甲醇燃料储罐设计制造、双燃料发动机系统安全集成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船舶在环保与性能上实现双重提升。“为提高生产效率,公司全面推进智能化、数字化造船,目前已建成30条智能化生产线和十多套数字化管控软件,关键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大连中远海运川崎制造本部副本部长钮东辉表示。

我市拥有4家船舶制造行业的大型总装企业,具备承接LNG运输船、集装箱船、超大型油轮(VLCC)、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各类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设计建造任务的能力。目前,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恒力重工、中远川崎等4家大型总装企业在手订单充足,排期均已到2029年。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