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红医”传承:一封中秋家书里的两代医者情

跨越山海的“红医”传承:一封中秋家书里的两代医者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1 20: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秋月满,家国同庆。当国内阖家团圆共赏明月时,中国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麻醉科副教授袁治国正伏案提笔,给远在沈阳的女儿畅畅写下一封跨越万里的家书。纸短情长,这封家书不仅承载着一位父亲的思念,更串联起一个家庭两代人接力传承的“红医”使命。

“病床上患者浑浊的眼睛里,充满着对中国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康复的渴望。”信中,袁治国轻轻提及自己的援外经历。十年前,他主动请缨奔赴也门,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援助;如今,他再次披上“白衣战袍”,远赴非洲大陆,用精湛医术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作为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毕业的高材生,袁治国从医三十余载,始终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而援外经历早已成为他从医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

让袁治国倍感欣慰的是,女儿畅畅如今也踏入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门,成为红医班的一名学子。“还记得十年前你去援助也门,我当时还小,哭着喊着不想让你走......”畅畅的回信里满是成长的印记,她在信中分享了学业上的收获,立志像父亲一样,将医者的大爱播撒到更需要的地方。

从也门到冈比亚,从七年制高材生到援外医疗专家,袁治国用脚步丈量着医者的责任;从聆听父亲的援外故事,到亲身走进红医班课堂,畅畅正沿着父辈的足迹,开启属于自己的医者征程。这个中秋国庆,两封跨越山海的家书,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温情对话,更勾勒出中国医者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爱传薪火,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附书信原图:)

致女儿畅畅的一封家书

给爸爸的回信:

致女儿畅畅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畅畅: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这里,祝我的宝贝女儿中秋节快乐!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我在冈比亚班珠尔的驻地,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满心都是对你和家人的思念。不知道你们吃月饼了吗?回想起出发那天在沈阳机场,你和妈妈红着眼眶送我,那一刻,与十年前我奔赴也门援外时的场景重叠在一起。同样的拥抱,同样的牵挂,不同的是,当年躲在妈妈身后的小女孩,如今已成长为让我无比骄傲的模样。看着祖国日益强大,医疗援外的底气更足,我们身后有国家的支持,才能在异国他乡安心践行医者使命,这让我由衷自豪。

这趟跨越山海的旅程,从沈阳到北京,经布鲁塞尔和达喀尔,最终抵达班珠尔,全程13500公里、近30个小时的飞行。机翼掠过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穿越茫茫大洋,每一段航程都载着我们辽宁援外医者的使命。抵达后虽疲惫不堪,但一想到能为这里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能以中国医生的身份为国家医疗外交添砖加瓦,便又充满力量。

走进班珠尔最大的医院,褪色的墙壁、锈迹斑斑的器械,缺医少药的情况甚至比当年也门的条件更为严峻和艰苦。病床上患者浑浊的眼睛里,充满着对中国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康复的渴望。驻地生活也并不轻松,雨季漏水的屋顶、漏电的线路,还有蚊虫的侵扰和流行疾病的威胁,但每当握住患者颤抖的手,听到他们用生涩中文说“谢谢”,我就知道,所有付出都值得。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例严重困难气道的手术患者,小下颌且张口度仅为一横指,麻醉诱导后当地的医生尝试好几次均插管失败,在病人极度乏氧的危急时刻,我果断出手,凭着过硬的技术,沉着冷静地一次插管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在场的冈比亚医生都佩服和称赞:“中国医生真棒!”

畅畅,你能考入中国医科大学红医班,爸爸打心底里为你骄傲。还记得你小时候攥着听诊器的模样,说要当医生,要像爸爸一样救患者。如今,这份纯真的愿望也终于开花结果。红医班承载着特殊的使命,爸爸希望你在学业上,扎实学好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多接触临床,将理论灵活运用,将来能用医术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成为一名既妙手又仁心的好医生。

生活上,爸爸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的健康。你总和我说,上了大学竟然比上高三备考还要累!是啊!医学院课业的确繁重,爸爸作为过来人深有体会。但你千万别为了学习熬夜透支身体,要按时吃饭、必须适当运动,照顾好自己,这是爸爸最大的心愿。还有你的妈妈,做了大手术之后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发烧、身子虚弱,你要多陪陪她,帮着分担些家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身体大不如前,闲暇时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替爸爸尽尽孝心。看到你成长为懂事贴心的小棉袄,爸爸心里既欣慰又心疼。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记得随时给爸爸打电话。你永远是爸爸的骄傲,我们一起加油,你在校园里钻研医术,我在非洲践行使命,咱们都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出力,等爸爸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爱你的爸爸

2025年10月6号 于冈比亚

给爸爸的回信

亲爱的爸爸:

展信安。国庆和中秋的双节假期已经近半,你在冈比亚的驻地吃到美味的五仁月饼了吗?看着家里窗外飘扬的国旗,我更能理解你说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援外才有底气”。

7月1日,你随医疗队开启了援非的征程,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三个月。家里人都时常为你牵挂。赤道国家的酷热天气,毒虫带来的流行疾病,还有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可你每次与我们视频时总是带着积极阳光的笑容,仿佛在说:这点困难对于我们援非工作者来说不算什么!我知道,那是因为祖国的强大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你在前方的每一次付出,都是在为国家的医疗外交和大国担当添彩。

还记得我读高中时,有很多次你加班抢救情况危急的病人直到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又早早起床,不到七点就回到了岗位上。我耳濡目染,立志成为和你一样仁心仁术的好医生。现在我也踏上了医学的道路,步入大二以后,我的学业更加繁忙且充实。面对病理、病生、免疫等颇具难度的课程,当我感到疲惫时,想到你在非洲克服重重困难救死扶伤,想到红医班“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校训,想到要用医术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目标,就又有了劲头。 即使有着八个小时的时差,你也总是会第一时间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你永远是我学医路上的榜样!

还记得十年前你去援助也门,我当时还小,哭着喊着不想让你走。而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明白了医疗援助事业的崇高精神,明白了这是祖国向世界传递温暖、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为你感到由衷的自豪。 你放心,我现在能够照顾好家人了。妈妈身体不好,我每周末都回家帮她干活,反复叮嘱她注意饮食,避免劳累。妈妈没再因为胆道逆行感染而发烧了。我也经常打电话问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里的事情你别太过担心,你在冈比亚照顾好自己,一定要多锻炼身体,争取减一减体重和血脂。

一定要注意好防护,保证自己的安全,希望你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在冈比亚治病救人的同时,更要把中国医生的精湛技术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当地医者,让那片土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国医术的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医者的担当。 期待你平安归来!

 

畅畅

2025.10.6 于沈阳

图1 援冈中国医疗队袁治国医生全家合照

图2 袁治国医生(左二)援也门工作照

图3 袁治国医生(左二)援冈比亚工作照

(黄静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