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日报发布整版报道,讲述红山文化“笔筒变国宝” 的传奇故事。
编者按: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的今天,普通百姓发现珍贵文物的故事提醒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根脉始终流淌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来自辽宁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瑰宝可能就在身边,等待着唤醒我们与古老文明的深情对话。
五千年玉环当笔筒十年,考古专家慧眼识珍宝
上世纪70年代,辽宁建平农民马龙图做了一个看似平常的决定。在田间劳作时,他挖到了一个奇怪的深褐色物件,因为没有底部、不能装水,便灵机一动,用纸壳垫底制成了笔筒。近十年来,这个"改良版"桌面用品默默地盛放着毛笔、铅笔和直尺。
谁能想到,这个朴素的笔筒竟是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玉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瑰宝之一。
转机出现在1981年。辽宁省文物普查专家郭大顺走进马龙图家中,目光立即被桌上那个装满笔墨纸砚的"深褐色筒子"吸引。他毫不犹豫地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惊喜地问道:"这是从哪儿来的?"
"地里挖的。"马龙图答道。
郭大顺激动地拍着大腿:"这是五千年前的宝贝,红山文化的玉环!"
听到这话,马龙图立即起身拉住专家的胳膊:"您赶紧拿走吧!这是国家的东西,应该回到真正属于它的地方!"
这一发现引发了牛河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掘。马龙图也因此参与到五千年前文明的"寻根"工作中,成为红山文化的守护者。
故事还没有结束。1983年,牛河梁考古队招募队员时,马龙图的儿子马瑞财第一个报名。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在11月2日亲眼见证了女神头像的出土过程。运输过程困难重重,通往马家沟的道路坑坑洼洼,车轮根本无法通行。一群人围着红绸包裹的箱子犯愁时,最终选择了一位细心的女队员魏凡,她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紧紧怀抱着箱子,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安全将女神头像运送到马家沟。
如今,马瑞财在牛河梁女神庙担任保安。闲暇时,他总是带着孙子们到遗址博物馆,讲述太爷爷用玉环当笔筒的故事。孩子们感叹道:"爷爷,原来咱老祖宗的东西就藏在咱家日子里呀!"
正如专家所言,红山文化虽然年代久远,但我们接触后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从纸壳垫底的笔筒到国之重器,从田间农夫到文物守护者,五千年红山文明在平凡岁月中焕发生机,在代代传承中续写华章。这就是最动人的文化传承!
(李尚仪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