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以教育强国为使命 提高行业特色高校支撑力贡献力

胡军:以教育强国为使命 提高行业特色高校支撑力贡献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1: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吹响“冲锋号”。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其中行业特色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服务强国建设和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科技大学坚持“既为冶金行业服务,又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定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践行使命担当,贡献智慧力量。

找准对接行业、融入地方的育人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度。行业特色高校涉及钢铁、地质、石油、矿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诸多行业,既面临着人才结构性过剩又面临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贴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紧跟行业发展形势,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还要充分发挥校企求“新”更求“质”的协同育人效应,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冶金行业就业新要求,辽宁科技大学以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为目标,正在推进核心价值铸魂、三类知识夯基、两种能力锻才的“1+3+2”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上下游专业知识和横向延伸类知识,赋予学生学习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该模式,构建动态响应的工程教育生态,校企联合打造钢铁产业人才培育新高地。如与鞍钢集团共建的鞍山钢铁现代冶金产业学院通过“双元育人”模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双方合作直指冶金新材料、高品质钢集群需求,学生80%毕业设计选题源自企业实际需求,校企共建22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教室即工厂、教师即工程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钢企需求直通课堂,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其“2+1+1”工程教育模式使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为更好实现如何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线衔接,学校还与全国多家钢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2025年就有131人已签约鞍钢集团。此外,学校坚持“立足冶金”的办学特色,将与传统优势领域不相关的专业占比降至24.5%,积极培育优势领域与“低碳+”“绿色+”“数字+”“智能+”等战略新兴领域的交叉方向生长点,培育一批新工科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树立面向需求、解决问题的科研导向,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贡献度。行业特色高校是实现行业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破的重要策源地,应以自身基础性、特色性研究领域为锚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学术前沿,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构筑政府、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此,辽宁科技大学围绕钢铁行业背景高校独有的办学优势和特殊职责使命,牵头组建了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鞍钢交通与能源钢铁材料中试平台获批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并与宝武、本钢等企业共建创新联盟;主动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菱镁新材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共建智慧矿山研究院,不断为服务支撑产业、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与鞍山市政府、北京科技大学以及矿业知名企业联合建设了千山湾矿业实验室,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攻关团队,按照“企业出题、学校答题”模式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按照“先确权后转化”、成果完成人可持有90%所有权的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双轨制项目机制,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实验室组建以来,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6项,22项科研成果正在与企业深入对接;已开发出国内首个露天矿智能开采生产平台,助力鞍钢矿业公司建成亚洲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露天铁矿示范基地。

坚持条件激励、产出导向的人事评价标准,增强人才与教育发展契合度。囿于与部属重点院校在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等核心指标上的差距,行业特色高校常常陷入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盘不活的困境,只有建立健全与高校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相匹配,又与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相呼应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实现人才与校、地、企发展无缝对接。要推行“一人一策”式引才方案,尤其针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特别支持。在这方面,辽宁科技大学针对重点学科探索建立“人才特区”,与校内“特设岗位”有效衔接,构建国家级人才建设“先行区”,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育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着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要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明确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重点考核顶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线实际问题融入教学情况。以学校冶金专业为例,50余名教师赴企业挂职,五年内全校有企业工作背景工科专任教师比例将达到100%。支持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在教职工职称评聘、聘期考核、评优奖励及人才项目遴选推荐中,重点考察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与产业化成果。学校根据不同岗位类型,将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考核奖励等工作中的权重提升至10%-30%,有效激发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此外,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将教职工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职工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培根铸魂的定力,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构建融合发展、双向赋能的智慧教育生态,保障数字化转型融入度。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高校的教育,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要求教育必须主动向新转变,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双向赋能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辽宁科技大学将赋能教学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学校以“人工智能+”和“冶金+”为双轮驱动,积极推进本科专业“人工智能+”复合化改革,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产教资源整合等多维路径推进,其中全部在线课程资源增设课程知识图谱和AI教学助手等智能化教学设计模块,加速实现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教学运行全过程分析和教学考试全路径优化,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与特色专业深度融合。如学校组建的跨境电商综试区产业学院,作为东北地区首个以跨境电商综试区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平台,正式加入大湾区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范式,语言维度开设英语跨境电商方向班,商务维度对接RCEP区域贸易规则建立“1+X”证书体系,技术维度构建“跨境电商运营沙盘+数字孪生系统”双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的融入和加持,校企共建“跨境人才孵化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与鞍钢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优势,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教师“数智赋能教学创新”系列培训,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下,行业特色高校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等重点方向,不断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

(作者:胡军 辽宁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