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辽西人民的母亲河,大凌河入海口经过系统生态修复后重现了"红滩绿苇、鸥鹭齐飞"的美丽景观。锦州市在2018年至2020年开展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工作中,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投入2100余万元实施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取得显著修复效果。
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张文清介绍,大凌河发源辽宁省与河北省接壤地区,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7.91亿立方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入海口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西部,域内滩涂广袤、芦苇和碱蓬壮阔、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
大凌河入海口两侧原为芦苇和翅碱蓬交替出现的滨海湿地,随着区域围海养殖的大规模发展,养殖围堰占用了滨海湿地,割裂了河口天然潮沟,导致滨海湿地海水交换受阻,盐沼植被逐渐退化,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在湿地地形重塑方面,拆除围海养殖围堰3670米,恢复滨海湿地,因地制宜进行地形改造,疏通潮沟水系,重塑了芦苇-碱蓬湿地生境。在潮沟清淤疏浚方面,开展河口潮沟清淤疏浚,疏通养殖围堰外围潮沟9317米,恢复河口滨海湿地的水动力条件,修复滨海湿地190公顷,改善河口生境质量。在盐沼植被恢复方面,在地形重塑的基础上,选择芦苇、翅碱蓬等当地植物进行补植,恢复盐沼植被37公顷,打造鸟类栖息适宜生境,恢复典型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景观。
鸟类多样性恢复效果尤为突出。2021年8月22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修复区附近1天内观察到鸟类34种,种类涉及中型涉禽、小型涉禽、中型游禽和中小型猛禽,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脸琵鹭、黄胸鹀、黑嘴鸥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翻石鹬、阔嘴鹬、大杓鹬、白腰杓鹬、大滨鹬、小天鹅、白腹鹞、白尾鹞、短耳鸮9种,保护修复效果显著。
项目通过拆除养殖围堰、开展盐沼植被种植,遏制了大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的退化趋势,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纳污自净能力,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众多久未谋面的珍稀濒危鸟类回归,带动众多摄影、观鸟爱好者到当地打卡、留念,促进了当地旅游、民宿的发展。
项目采取的养殖围堰拆除、地形重塑、盐沼植被恢复、潮沟清淤疏浚、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修复成效显著,对同类项目具有示范意义,为河口滨海湿地修复相关的科研、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例。
如今的大凌河口,滩涂广袤、芦苇摇曳、碱蓬飘红,珍稀鸟类翱翔其间,充分展现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成为辽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