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作为镶嵌在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生态之城,因海而生、依海而兴。通过实施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工程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成功修复岸线15.77公里,恢复滨海湿地8.59万亩,重塑了滨海湿地"生态版图",斑海豹种群数量从2021年的181只增至2025年的近400只,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活指标"。
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磊介绍,盘锦被称为是"一座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城市",辽河口区域拥有2165平方公里的自然滨海湿地,是东亚到澳大利西亚水禽迁徙给养地、丹顶鹤南北迁徙停歇地、黑嘴鸥种群繁殖地、斑海豹繁衍产仔地。
2015年以来,盘锦市针对围海养殖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实,全面启动"退养还湿"工程。598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8.59万亩被占湿地全部恢复,整治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工程。
孙磊表示,盘锦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确定的"2016中央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第一批扶持项目",项目资金共计3.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省财政资金0.2亿元。项目于2020年通过省级验收,实际整治岸线15.77公里,恢复滨海湿地5.37万亩。
盘锦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每年迁徙停歇鸟类超百万只。盘锦是黑嘴鸥全球最大种群繁殖地,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现在的10000余只;盘锦是丹顶鹤南北迁徙最主要的停歇地、第三大自然越冬地,2025年春季北迁调查到628只,越冬种群从2010年的5只增加到2024年的187只;盘锦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全球八大繁殖地之一、中国唯一的产仔地。
在斑海豹保护领域,盘锦市以科技赋能实现监测手段迭代升级,全国首次实现斑海豹上岸情况全天候自动化监测,精准掌握种群数量分布与栖息地利用规律。一组攀升的数据印证着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2021年监测到斑海豹181只,2024年增至352只,2025年增至364只——这些海洋精灵打破洄游习性,选择在辽河入海口"定居",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活指标"。
除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外,盘锦市还实施了大凌河口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位于大凌河口东侧,总投资3256.99万元,通过潮沟疏通、植被恢复和底栖生物增殖等措施,对大凌河口东侧"黑嘴鸥"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项目于2020年通过验收,潮沟疏浚13474米,种植碱蓬33公顷,底栖生物增殖38公顷,共修复滨海湿地619公顷。
修复后黑嘴鸥栖息地生境得到明显改善,解决了该区域湿地植被退化、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环境破坏的问题,初步恢复了滨海湿地资源,提升了湿地的生物栖息地功能性等生态功能。
通过退养还湿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盘锦市解决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湿地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有效提升了黑嘴鸥、斑海豹等珍稀物种栖息地生境,持续改善了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大幅提高了滨海湿地的生态价值,初步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
如今,8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已达497种,斑海豹"产房"、黑嘴鸥"家园"、丹顶鹤"驿站"在这片湿地上和谐共生。从"向海要地"到"还海于自然",盘锦用生态治理的实效证明: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800平方公里的辽河口湿地便化作一幅"水绿、滩净、物丰、人悦"的生态画卷,成为东北振兴进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