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8年的开采历程,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大孤山铁矿于2024年6月正式结束露天开采使命。作为新中国第一座恢复生产的铁矿山,大孤山铁矿正通过生态修复,探索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深入推进废弃矿山复绿新突破三年行动,截至12月底,全省完成年度废弃矿山治理面积18.1万亩,复绿面积4.3万亩,植树442.9万株。鞍山、本溪、铁岭市抢先抓早,已完成三年行动全部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全省新建绿色矿山3家,绿色矿山总量达417家,居全国第2位。
"大孤山铁矿最早开采于1916年4月份,1948年鞍山解放后恢复生产,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恢复生产的铁矿山。"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大孤山分公司生产副矿长宫长亮介绍,截止露采结束,累计采出矿石3亿多吨、剥离岩石8亿多吨。
露采结束时,最深处已达负426米,从原本海拔280米高的山峰变成深凹巨坑。宫矿长表示,露采结束后,大孤山铁矿立即推进露天矿坑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采用尾砂胶结固化技术,对矿坑进行分层回填修复。主要采用选厂尾矿制备成胶凝材料对矿坑进行回填。三座充填站设计能力每年3400万吨,服务年限13年,充填完成后将产生172公顷农林用地。目前已充填至负320米。这一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未来地下安全开采,同时还实现了鞍钢矿业尾砂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尾矿库占地。
从大孤山铁矿充填项目现场出发,不远处便是鞍钢矿业生态园。谁能想到,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生态园,20 多年前还是一片由灰色岩石组成、寸草不生的排岩场。
“我第一次到大孤山铁矿排岩场是 2003 年的冬天,印象最深的是那天风特别大,风刮起来,2米外的人都看不见,就是一个石头山。” 鞍钢矿业生态园负责人李辉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为了让这片石头山披上绿装,鞍钢矿业公司早在 2004 年便确立了 “建筑复垦、绿化复垦、养殖复垦、矿区美化” 多措并举的工作思路,明确绿化复垦建设远景目标是实现矿山绿色化、厂区景观化、植物多样化,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植被系统。
“石头缝里栽树不容易!排岩场上没有土,树木不宜成活,我们就把树木种在装满土的柳条筐里;为了解决没有水的问题,我们把装满水的塑料袋放在树苗旁边……”复垦之初,鞍钢矿业公司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课题组成员一心扑在现场,反复试验,无数次的失败过后,最终研发出粉尘覆盖剂、柳条筐固坑栽植法、保水保肥树袋种植法、树种优化等科学的绿化复垦方法。同时,课题组还根据地质岩土、土壤条件与气候的综合分析,以及上百次的树种优化实验,决定种植根系发达、耐旱、耐贫、固土力强的刺槐作为排岩场普遍种植的树种。
就这样,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代代矿山人回填植绿、见缝插绿,曾经的荒山秃岭铺满了绿色植被。目前,鞍钢矿山生态园内栽植了多个品种的绿化类和观赏类树种,开辟了梨树园和李子园,引来不少人前来参观“排岩场上种树” 的生态奇迹。
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徐振洋表示:"鞍钢矿业的做法改变了国内矿山生态修复的模式,在废弃的采场实现了森林般的美景。我深知在没有土壤条件下实现植被种植的技术难度,鞍钢矿业通过科研创新实现了国内矿山复垦的重大突破。作为央企,鞍钢矿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理念到行动都符合矿山环境保护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既带来了生态效益,又实现了经济收益,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为全国类似矿山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