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山海间生态奇迹 书写人与自然共生新篇章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

守护山海间生态奇迹 书写人与自然共生新篇章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

来源:大连日报 2025-07-31 14: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我们查询记录发现,当年标记时这条蛇岛蝮就已经是六七岁的年龄,到目前为止它至少已有32岁了。通过持续追踪研究,可以确定蛇岛蝮的生命周期以及生长发育、繁殖、越冬等情况。此前经统计,蛇岛蝮的平均寿命在20岁左右。此次发现的超过30岁的蛇岛蝮,打破了蛇岛蝮的最高年龄纪录,也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辽东半岛西侧,面积仅0.73平方公里的蛇岛孤悬于渤海之中。今年5月,科研人员在此有了新发现——一条标记于2000年的蛇岛蝮与正在进行蛇岛蝮生命表研究的科研人员不期而遇,这让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兴奋不已。这个新发现让人惊喜,也让山海之间渤海湾畔的美丽生态图景更具生命张力。

万猛翔集屡刷数据新高,万蛇盘踞暗藏生命奥秘。今年7月26日,是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的日子。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名地,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成为我市首张世界级“生态名片”,更以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持续吸引全球关注。

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关注遗产地的保护发展,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不断加强自然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高质高效推进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

深化科研合作 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候鸟飞越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据悉,早在2013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也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同时获得世界人与生物圈、世界遗产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顶级生态名片的保护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禀赋,造就了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蛇岛孤悬于渤海之中,它是2万条中国特有种蛇岛蝮唯一的栖息地,也是沿东北亚大陆迁徙候鸟的必经之地,猛禽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中转站。蛇岛蝮以春秋两季南北迁徙的小型候鸟为食,繁衍至今。在春季海鸟繁殖期,蛇岛蝮与黄嘴白鹭、黑尾鸥比邻而居,在秋季猛禽迁徙季,一些大型猛禽会捕食蛇岛蝮。这就是蛇岛“蛇吃鸟、鸟吃蛇”独特而神秘的生态链。

据介绍,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蛇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封闭式保护管理,工作人员轮流住在岛上,开展蝮蛇保护和科研工作。目前,蛇岛蝮种群数量从保护区成立之初的9000余条上升至近2万条,蛇岛生态环境逐年持续向好。

保护区持续深化科研合作,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蛇岛样线监测等十余项科研工作,提升工作深度,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科研人才,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研发智慧化管理平台,依托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等感知设备加强巡护监管与栖息地监测,提供监管监测示范模式。

2024年,保护区猛禽监测工作进入第七个年头,单日猛禽记录数量持续刷新中国大陆猛禽监测最高纪录:9月7日,完成“千猛日”的突破;9月23日,创下中国大陆首个“万猛日”,并连续出现多个“万猛日”。最终统计显示,当年监测猛禽种群数量累计达到30种超11万只,单日记录猛禽最高达17576只。据悉,猛禽是鸟类中的顶级捕食者,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大量猛禽选择老铁山地区迁徙,成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多方位联动 打造世界级“生态名片”

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开展联合执法保持打击非法捕猎行为的高压态势,增加无人机使用频率,并引导社会志愿者团队有效开展护鸟实地巡护,在进山的重点路口设置封闭隔离设施,持续巩固鸟网清零成果,共同为候鸟顺利迁徙搭建安全通道。目前已连续3年未在老铁山发现非法捕鸟网具。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

捕鸟的人没了,护鸟的人多了起来。申遗成功,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如今,周边群众发现伤病鸟类,会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将伤病鸟类转送至老铁山猛禽救助中心。救助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接收鸟类42种420余只,经救助成功放飞220余只。

打开电脑上的卫星定位追踪系统,编号为3号和4号的两只黄嘴白鹭的迁徙路线清晰显示在地图上。去年秋季,这两只黄嘴白鹭从蛇岛启程飞越渤海海峡后,分别飞抵数千公里外的越冬地。

而这只是保护区不断推进智慧化建设的一隅掠影。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管理;累计布设150余处监控设备,实现保护区全覆盖,关键位置一目了然;声纹监测佐以AI分析,实现了“闻声辨鸟”的能力;红外热成像技术,让保护区夜幕下的“秘密”显示在屏幕上;候鸟卫星定位追踪技术,为掌握鸟类活动规律、持续做好鸟类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保护区数字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不断织密生态保护网。

积极落实“生态+文旅”发展。在申遗成功一周年前夕,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管理局与旅顺博物馆合作举办了“灵蛇飞羽—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特展”,将保护区成立40余年积攒的大量珍贵动植物标本悉数展出。其间,策划两期“策展人带您看展”的活动,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带领观众深度参观展览,引起观展市民的共鸣,在一个月的展期内吸引超5万名观众参观,为市民开辟了近距离了解大连市丰富动植物资源、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窗口。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我市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建设为标杆,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科学管理。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突出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在自然保护地数量从36处减少至23处的情况下,国家级保护区面积扩大了4900公顷,占全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比例提高到81%,既强化了保护,又实现了科学化布局释放发展空间。此外,组织蛇岛老铁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前编制总体规划,为整合优化后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值此一周年之际,我市将把申遗成功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努力将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打造成“文旅+生态”融合创新大连示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杜杨楠)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