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日报第17版文明中国报道“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览,深入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定位。
在86岁的郭大顺数十年的考古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是40多年前在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首次见到的情景。“那是一个铭刻在时间中的时刻,我们刚刚出土的女神泥塑头像仰望着天空,微笑着,似乎在邀请我们交谈,”郭大顺回忆道。他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也是红山文化研究的权威学者。“她的眼睛镶嵌着玉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吸引了所有人靠近。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5000年前祖先的面容。”
这尊雕像是一位女性真人大小的陶塑,有着独特的面部特征: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唇和镶嵌着闪亮玉石的眼睛。它是在牛河梁遗址发现的,该遗址被认定为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大型祭祀礼仪中心。红山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重要地位,曾广泛存在于现今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和京、津一带。
目前,这张迷人的面孔的复制品正在省会沈阳的沈阳博物馆展出。与它一起展出的还有265件组文物,带领游客走进早期中国文明的美丽和长久遗产。展览“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于上个月开幕,将红山和良渚文化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审视它们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展览策展人、沈阳市文博中心相关负责人王闯表示。
距离红山文化核心区约1500公里的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崇拜玉石和稻作的区域性文明中心,存在于5300至4300年前。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展览聚焦于三个关键词:文明高度、中国特征和文化传承,”王闯说。通过比较两种文明的生产方式、大型建筑、社会治理和思想观念,我们旨在展现中华文明之源的文明高度,进而揭示文明的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南北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塑造了良渚和红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北方种植粟,南方种植稻;北方实行旱作农业,南方专注于水利农业。在建筑方面,北方建造了大型的礼仪建筑,而南方则有良渚古城。它们的宗教意识形态也不同,北方倾向于神权政治,南方则在神权政治体系中结合了军事和王权。
展览的前两个部分突出了两种文化在发展阶段和路径上的差异。最后一部分将它们结合起来,让游客看到它们的共性和独特特征。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两种文化都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建立在先进的农业基础上,由复杂的手工业支持,建造了大型的祭祀结构和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两种文化都有先进的农业实践,注重季节变化和气候,利用当地资源智慧地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们还分别创造了如玉人和神人兽面等拟人化的器物,强调了尊崇祖先——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价值。这种对祖先的尊敬反映了一个深植于心的精神。它们的玉器都是礼仪性的,而不是武器,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
“两种文化都展示了有组织的社会治理和统一的精神信仰,”王闯说。“它们还共享对方形和圆形的美学偏好,这对中国建筑、货币和设计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从红山到良渚,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的连续辉煌,这标志着一个不断上升和繁荣的文化发展过程,尽管它们没有直接的血统联系,”在观看展览后,纪录片系列《何以中国》的总导演干超说道。
王闯解释说,展览聚焦于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从查海文化到红山,崧泽文化到良渚。查海文化是起源于中国北部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8000至7500年前。特别是红山文化遗址如牛河梁、东山岗和半拉山出土的精美玉器在此次展览中占据突出位置,为观众提供了视觉盛宴。
其中一个亮点是一件兼具龙和凤的玉坠。顶部部分为横卧的龙头,下面是向龙头弯曲喙的凤凰,完成了整体构图。这一作品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在牛河梁遗址首次考古发现的龙凤结合的玉器,也是全国最早的“龙凤玉坠”。
随着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复杂的精神信仰逐渐形成,动物经常被尊崇为图腾。其中,对龙和凤凰的崇拜是最早和最核心的之一。龙和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美丽、财富和繁荣的象征,也是中国共同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这个玉坠起源的辽河流域,被公认为龙和凤形象与信仰的发源地之一。
自三月以来,展览一直在策划中,汇集了来自辽宁和浙江省的文博和考古机构的文物。经过广泛的协调,共选择了266组400余件文物进行展出。“我们从考古研究所的库房中收集了许多物品,包括一些以前未展示过的,如查海文化的石轴承。这些文物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提供了早期轮轴机械的实物证据,”王闯说。
良渚博物院副院长黄莉强调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性:“它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最新的良渚和红山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突出了重要成就。”
除了展示精美的文物,展览还融合了尖端的数字展品。例如,利用全息投影展示了两种文明的天地人共生理念。“展厅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全面探索需要约半天时间。理解史前文物不像后来的历史时期那样直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全面解读的重要性,”王闯说。
(邢致远|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