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长城是绥中县的文脉之基。近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绥中段)和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锥子山长城景区开发建设项目为绥中文旅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长城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作为全省长城资源最丰富的绥中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增动能、促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走出了一条长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七山二水一分田,汗水八瓣也枉然”这句在绥中县广为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正是北部山区曾经的荒凉与艰辛。时光荏苒,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也为当地群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馈赠。近年来,绥中县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在“活化”传承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曾经的“穷人家”正变成脱贫致富的小康人家。
“老伴儿是长城保护员,我在老房子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能挣三四万。”56岁的曹艳荣是长城脚下西沟村金家沟屯村民,这里曾因偏僻、贫穷、生活不便等原因而人烟稀少,“年轻时我和老伴也常去外面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今我们在自己家里就有事做,收益还不错”,她美滋滋的说着,笑着。
西沟长城是没经过任何的人工维护,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自然保存下来的古长城,吸引了大批游客、摄影写生、探险爱好者。他们为了拍到长城四季美景,需要在西沟村逗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他们和驴友的需求催生了西沟村农家院的发展,如今仅西沟村农家院就达到14家,从业人员达到近百人。就像彩霞农家院经营者王彩霞所说,再也不用抛家舍业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了。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彩霞一样吃上“旅游饭”。“大家以前多以养羊为生,由于散养,山上的植被都被羊啃吃,生态遭到破坏,现在李家堡乡、永安堡乡开发建设锥子山长城景区,大家再也不养羊了,成了保安、保洁、导游……土鸡蛋、榛子、核桃、粘豆包等土特产品销售一空,遇上旅游旺季,民宿、农家院要提前预定,不少农家乐要雇人帮忙,笨鸡蛋卖到12元一斤。”锥子山景区导游李红霞说。
长城多处于边塞荒凉地带,长城沿线地区大多产业底子薄、发展短板多。九门口景区所在的新堡子村和锥子山长城景区所在的娄家沟村和西沟村跟所有村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仅靠种些玉米高粱维持生计。1989 年,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建设完成;2024年1月,国家长城公园(绥中段)建设完成,长城博物馆建在李家堡乡新堡子村,锥子山游客服务中心建在永安堡乡西沟村;2024年3月,位于娄家沟村和西沟村的锥子山长城景区开工建设,7月建设完成。随着景区的开放,文旅项目的落地,给这几个村的村民打开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为新堡子村村民免费提供售卖摊位,游客在购买水果、干菜时加了微信,回去之后多次购买,王开莹家仅售卖苹果、大樱桃一年收入就达到10万元。新堡子村、娄家沟村、西沟村的农家院吃住一天收费在100到200元,农村的大炕、农家饭菜很受游客的喜欢。新堡子村被评为国家级古村落,新堡子村、娄家村、西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娄家村的杜维哲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带头人,吕楠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带头人。两个乡的农产品销售也不错,烤全羊1000多一只,土鸡一只卖到100元左右,煮玉米5元一棒。文旅产业真正做到了强村富民。
辽宁省文旅厅厅长刘伟才面对古香古色的新堡子村民房时提出,要充分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借助九门口创5A的东风,不断提升古村落的吸引力,实现价值提升。九门口在创5A时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的乡村振兴新路。
在中国,旅游是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辽西走廊古称傍海道,从西到东,沟通起华北和东北两大地理板块。绥中正位于傍海道上最险要的位置,东北渔猎文明,华北农耕文明,蒙古高原游牧文明交汇于此。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绥中人鲜明的地域性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
自2009年开始,绥中县借助厚重历史、丰富人文、物阜民丰,建成东戴河滨海旅游度假区、碣石遗址文化旅游区、绥中长城博物馆,全县A级景区达到6个,星级酒店达到5家。预计今年全县旅游人数接近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突破历史新高。
“绥中吸引人的不仅是旅游资源,还有无数的英雄故事和史诗传奇。”据绥中县委书记刘晓军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地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面积3.1平方公里,年可接待游客68万人次。今年景区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景区总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也代表着景区辐射效应更广,受益老百姓更多。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浓厚的历史文化。”九门口酒业公司总经理马延明介绍称,公司最初选定在绥中发展白酒产业,正是看中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工业+文旅’,既满足了人们对公共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城市更新和文脉传承的一种新途径。”
在文化加持之下,绥中县不断“出圈”。国际明星成龙在九门口城楼上挥毫泼墨,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不远千里来品尝绥中水豆腐。而在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全县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余人次,日均接待20余万人次。
行走在夏日的绥中县,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古长城的青砖上满是斑驳印记,将军府里的徐达像栩栩如生,小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长城上合影的人络绎不绝……昔日“ 丝路文明、辽西走廊” 的关外风情正逐渐重现。
“没有文化作为载体,景区很难留住人。”县长韩景生表示,作为长城文化博览园,绥中县还将进一步系统性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之“魂”,进行多元化文旅开发,变“流量”为“留量”。
随着近年来长城文化游的火热,绥中县的工匠们纷纷抢抓机遇、改变思路,为产业赋能,一幅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图景正在绥中县铺展开来。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