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新时代大讲堂”活动志愿者培训会在线上举办。原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为志愿者们深入介绍了沈阳故宫、清福陵和清昭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
佟悦介绍,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沈阳故宫、清福陵和清昭陵,我们现在简称叫沈阳“一宫两陵”。这些是国内仅存的,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皇家宫殿陵寝建筑群。在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明清宫殿和明清帝王陵寝遗产地,被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在“明清宫殿”的世界遗产项目里,清福陵和清昭陵是“明清帝王陵寝”项目里。这两个项目,都有多个遗产地,宫殿有两个(北京、沈阳),陵寝更多一些,在此前已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一宫两陵建筑的特色。我们知道,辽宁历史文化悠久,除了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红山、查海,新乐等之外,从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在辽河两岸就已经设立了辽东郡、辽西郡和和所属的30多个县,均纳入中原地区王朝版图。在战国、秦、汉时期以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个地区始终作为东北边疆,是以汉族为主体 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共存融合的地区。
发展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辽宁主体是汉族、东部是女真族、北部和西北部是蒙古族。是汉族人为主体,与女真族、蒙古族融合共存的形式。在公元1616年 明朝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在本民族统一进程中创建了“大金”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为“后金”。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625年后金政权的都城迁都到现在的沈阳市。此后,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清太宗)将政权的名称从“大金”改成叫“大清”。沈阳“一宫两陵”,就是从1625年努尔赤定都沈阳以后,到1644年清政权迁都北京这20年间建立的,其中的沈阳故宫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的宫殿;清福陵和清昭陵分别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寝。沈阳故宫初建年代是1625年,清福陵是1629年, 清昭陵是1643年。
“一宫两陵”整体建筑风格具有东北狩猎民族政权的政治和民风民俗特点。比如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当时的汉王和八旗的首领议事和集会的地方,从建筑形式、布局和使用上就是适合于满族独有的八旗制度特点。中宫清宁宫,就体现了满族信仰和居住习俗。
沈阳的宫殿陵寝,整体是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内。除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汉族因素外,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建筑内外装饰等级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原汉族文化宫殿制度而行,而在具体使用制度方面,则按照满族当时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两陵的主要地面建筑,都是在清迁都北京后陆续按中原帝陵体制增建,但其反映的火葬制度和独特的方城建筑,则来源于满族传统文化,自成特色。因此,沈阳“一宫两陵”形成体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自身特色和独特价值。
在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沈阳“一宫两陵”始终受到特殊重视,成为辽宁地区作为清王朝兴起之地的标志。特别是在实行一百五十余年的清帝东巡祭祖制度下,康熙至道光年间,先后有四位当朝皇帝十次来沈阳祭陵并举行相关活动,使“一宫两陵”在清代始终保持其日常使用功能,并得到特殊保护。民国以后,虽然几经战乱,但是沈阳故宫和两陵的主体建筑仍然都保持完整,分别成为现代的博物馆和公园。到现在将近400年的历史。
这些年故宫和两陵作为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旅游景观,接待观众的数量逐渐增加。去年沈阳故宫接待观众人数就已经达到400万以上,加上两陵,每年向上千万的中外游客展示着辽宁历史文化的独特的风采。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