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造“地下森林”——中国石油辽河油田CCUS-EOR业务发展纪实

植造“地下森林”——中国石油辽河油田CCUS-EOR业务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3-26 10: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辽河油田实施CCUS-EOR(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项目两年多来,累注碳15万吨,增油2.1万吨,超额完成阶段任务目标,注碳规模和采油规模均为集团公司六个先导试验区之首。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石油CCUS/CCS业务发展工作推进会上,集团领导对辽河CCUS-EOR项目成绩给予肯定。

在“双碳”背景下,辽河油田积极推进CCUS-EOR业务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概念到现场”的转变,实现辽宁省碳减排发展战略和油田产油增效“双赢”。

心怀“国之大者”,以务实之举植造“地下森林”

2023年12月15日,油田公司第一座储碳库双229块CCUS循环注入站试运成功。从“零经验”“零基础”到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环处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艺系统,两年多来,辽河油田一直朝着打造中石油首批CCUS-EOR示范区目标努力前行。

“辽河油田碳排量大,辽宁也是排碳大省,减碳任务艰巨。辽河油田规划储碳库战略工程,基于良好的基础条件,更是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油田公司企业首席专家武毅表示。

辽河近些年新区新增地质储量中,致密油、页岩油等特殊岩性油藏占比达80%,其油藏膨胀率大、渗透率低,吸碳能力是吸水能力的3到4倍,证实二氧化碳有显著的驱油和补能效果,还具有良好的降黏作用。

据估测,辽河本土适用于CCUS应用潜力区块有262个,碳存能力达到两亿多吨,是一个天然的“大存碳库”。

辽河人有丰富的非烃类气驱和气库建设经验,这给实施CCUS-EOR项目增添底气。2021年7月,辽河油田启动CCUS-EOR先导试验,成立由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近40人的项目团队。

相比其他油田,辽河油田具有油藏类型多、分布点多面广的特点。科研人决定走CCUS-EOR技术与辽河油藏实际相结合的路线,探索推行源汇一体化新模式,优先在特低渗油藏双229块洼128井区开展先导试验,两年来累计埋存碳1.09万吨,年产油气当量3.26万吨。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探索CCUS-EOR试验由低渗油藏向多类型油藏拓展,由稀油油藏向稠油油藏拓展,开辟杜古潜山、齐131区块高倾角砂岩油藏等多个试验区块,提高采收率18%。

“油藏在CCUS-EOR技术下可以吸碳增油,未来枯竭也能发挥存碳作用。”研究院一级工程师梁飞表示,辽河油藏到2026年可埋存二氧化碳10万吨,相当于一片种植95万棵树的万亩“地下森林”。

从“跟跑”到“部分领跑”

气液分离器、脱烃器、捕碳器、储罐紧密衔接,注入泵房里6个活塞高速运行提供强大动能,11口注入井采油树高大挺拔……占地面积13104平方米的双229块二氧化碳循环注入系统高端大气。

“双229块CCUS工艺系统集成耐高温、耐高压、高防腐、高排量等多项条件。”双229块循环注入站站长王志朋介绍道,尖端技术“熔于一炉”,体现大油田综合科技实力。

历经两年多的研发,如今这个系统拥有7项核心技术、上万个协同工作的零部件。

据采油工艺研究院CCUS-EOR项目室主任栾睿智介绍,辽河油田是目前国内CCUS项目油藏埋藏最深和类型最多的油田,这意味着有的问题国内尚无对策,必须自己解决。

辽河人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数十名专家教授,打破专业界限及组织界限,实现人才、物资、技术、信息“四个共享”,建立“大兵团”作战攻关模式。

系统注入的首个目的层双229块沙一段深度达3500米以上,渗透率低且水敏性强,要求注入工艺必须是耐高温和承高压,其中耐压指标计划达到40兆帕,是吉林油田试验井的两倍。

对此,科研人评价各类油管,确定了连续油管和气密封油管两种注入方式,共试验8井次,攻关后,工艺耐压和耐温指标比计划分别提升了75%和80%,位于国内前列。

“相对于攻关耐温耐压技术,攻克井筒腐蚀难题是最关键的。”栾睿智介绍,注入地层中的二氧化碳一旦遇水会生成酸性液体,酸性与水矿化度成正比,辽河地层水矿化度很高,没有防控一年内可将井筒腐蚀成碎片。

科研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在井筒表面镀一层保护膜,将酸液和井筒隔离开,就能根治腐蚀难题。”他们根据酸液成份和井筒材质,研发出化学药剂季铵盐,实现井筒腐蚀速率减缓99%以上。

二氧化碳超临界注入和调控、二氧化碳受效关系……两年来,辽河人逐步攻破研究路上的瓶颈问题,目前建成投运三个碳捕集装置和一个循环注入装置,具备年捕集能力13.7万吨、注入能力20.82万吨。

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据测算,辽河油田理论上具备长期封存所有中石油驻辽企业排碳能力。不过,“治碳者”们始终保持审慎乐观。

“目前辽河CCUS-EOR项目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实现项目规模推广任重道远。”CCUS-EOR项目组组长、开发部常务副主任马宏斌表示。

首先是安全问题。“二氧化碳有气压,目前防控基础还不牢固。”开发部新能源科副科长张雪涛介绍,辽河油藏类型多、断块多,封碳能力千差万别,封闭性评价难度大。

还有技术问题。气体流速远高于油,易发生气窜情况,降低驱油效率。再有效益问题。目前辽河捕集碳能力较弱,多数碳源为外购,外购碳价格是自捕碳的3倍以上,导致一些试验区块处于负效益状态。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辽河人拿出了非常的实招、硬招。

——开展实验量化不同岩性封闭能力,通过模拟岩石的应力应变、孔渗变化,量化断层滑移及盖层破坏承压极限,目前已算出双229油藏盖层承压上限。

——钻研油藏碳库气窜产生机制,采用气油比法、图版拟合法等,准确判断气窜发生条件,制定有针对性封窜措施。

——采用三维风险差异化辨识技术、典型泄漏场景构建与预测技术等多项技术,研发气体泄露预警系统。

——开展低成本碳捕集技术攻关,与中石油驻辽炼化企业上下游联动,辅以总部相关政策支持,支撑低成本碳源落地。

去年9月份,辽宁省科技厅将辽河油田申报的“二氧化碳驱油与地质体封存协同调控技术研发”项目纳入省揭榜挂帅项目,给予该项目5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力度为众多项目中最大。

“辽河油田CCUS-EOR项目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我们定当尽全力协助支持。”省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于丹梅表示。

大道笃行,虽远必至。“我们将稳步推进CCUS-EOR技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做到机理可知、操作可控、效益可行,为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贡献辽河力量!”武毅说。

(佟清馨 任志浩 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