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沈阳,连日以来的高温暴晒让中欧班列监管场地上的地表温度迅速攀升。海关关员正在场地中核对着即将发运的集装
箱的封志号。
硬件智能化——让成本“降下来”效率“提起来”
“2650个40尺集装箱位,拥有2束4线集装箱装卸线,满足每年服务1000列以上中欧班列作业能力!”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立文说,他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场站建设,扩大堆存能力。
企业的话代表着对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断向上的
贸易指标也印证着场地运营人的想法。
从最初的每周开行不足一列,上升至今年的一天一列,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监管二科科长俞龙说:“当年我们班列出境只有一个口岸,发运量也不大,这些年班列的发运量一年一个台阶,进出境班列的比重也愈发均衡。”
参观拍摄中欧班列车装车作业
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变化为何如此巨大?可以到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监管现场一探究竟。场站内早已被集装箱堆得满满当当,铁路旁,一列班列正在停靠等候,三台巨大高耸的龙门吊快速移动,这是只有在海港才能见到的场景。现在,龙门吊应用在了陆港上。
全国首创的轨道吊装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铁路虚拟卡口功能。依托于巨型吊装设备与科技信息系统,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同时,集装箱箱号、箱体总重量、偏载偏重、平车FTR锁状态等信息被瞬时检测,同步上传至相关平台,实现协同集约管理。数据验证通过后,整列火车即可放行,减少一次装卸和短驳作业,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科技赋能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运营方尝到了满满的科技红利。于是,关企多轮碰撞,多番论证,软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一揽子智能化改造项目接续上马。
全国首创,铁道规划至海关监管区域内,即查即发,避免集装箱先查验后拖运,大幅压缩通关时间。
全国首创,H986等大型监管设备共享、数据共享,一次扫描,海关、铁路同步获取检测结果,避免重复检测作业。
国内领先,运营管理系统与海关监管系统对接,一单通报,数据共享,单证流转无纸化、场站管理系统智能化。
国内领先,无人值守的智能卡口,实现集装箱自动派位、自动派工、三维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作业效率再提升。
看着现代化的场站,任立文说“发运量东北第一,重箱率100%,我们有信心让班列开行早日突破1000列。”
监管智慧化——企业幸福感“爆棚”获得感满满
“这是工业内窥镜,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监管二科副科长陆之遥说,这个小东西解决了他们的大问
题。
参观拍摄中欧班列车装车作业
两名海关关员正在操作,一名关员手握长杆调整位置,摄像头扫过被布控的集装箱,箱号、锁号、封志情况等海关监管信息一览无余,实时画面立刻上传至另一名海关关员的系统终端上,省去了以往的吊装环节。
“有了这个小家伙,我们班列货物的集散变得更加快捷,场内倒箱的环节省去了,封志核对的时间也缩短了,现在封志核查时间能压缩超90%,我们企业的集装箱吊装费用平均下来可以节约1500元/列。”常有好车(天津)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郭俭说。
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关长马宪泰说:“要深入推进智慧海
关建设,将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关监管服务。”
除了“核封”,工业内窥镜的引入也可以应用于特种设备查验。柔软灵活的管状结构可以通过弯曲或旋转来调整方向,内窥镜在被大型设备塞满的集装箱里寻找着缝隙,在查验平台上,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监管二科关员尤翌阳正聚精会神的盯着传输实时图像的屏幕。
沈飞、沈鼓、特变电工、华晨宝马、航发黎明……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一直都是工业强省。产业属性叠加历史积淀,大型设备在辽宁地区的进出口一直“火热”。
“这些设备往往体积庞大、重量沉重、结构复杂,如果要行人工掏箱查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造成货物损坏或延误,增加了我们的经营成本。”郭俭说,工业内窥镜的应用解决了企业长期以来的烦恼。
提高监管精度,节约作业资源。尤翌阳说:“以往的人工掏箱查验,少则需要半个小时,长则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几小时
变成了几分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货物损耗和安全隐患。”
政策精细化——“保姆式”服务拉升集聚效应
口岸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也是沈阳中欧班列能够吸引越来越多货源的原因。
“我们最大的感受是通关的速度越来越快。”任立文说,通关速度不断加快,货源就会形成集聚效应,物流效率是外贸企业选择发运方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关速度的加快是沈阳海关下大力气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落实海关总署优化营商环境16条的生动体现。除了创新应用内窥镜等现代科技手段监管外, 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对原有的监
管流程和作业要求进行了系统梳理。
“我们升级了场所智能卡口LED显示功能,可以清晰反馈车辆过卡状态,免人工干预引导车辆运输作业,强化现场精准处置能力,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俞龙说,他们同时优化了关区物流平台核查处置功能逻辑,实现核查处置的无纸化。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中欧班列(沈阳)发运的商品种类日渐完善,结构日趋合理。从一开始的小商品到现在的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品,中欧班列(沈阳)货源已遍布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搭乘”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数据显示,今年中欧班列(沈阳)的发运货物种类已突破了300种,创下了历史新高。
“每班次通关都有专项工作组,提供‘一对一’量体裁衣式服务。”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副关长王焕说,“现场海关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货物‘随到随检、合格即放’。同时,我们大力推行了‘区港直通’业务改革,实施‘一次运抵、一次申报、一次装卸、一次验放’的‘区港直通’模式,破解中欧班列装载节点与自贸区、综保区物理区位隔离的发展瓶颈。模式优化、政策叠加实现优势互补,有效促进外贸发展,增强沈阳班列节点的集货能力,发挥港口的国际化聚集效应。” (王雨晴 摄影)
(张振东 | 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