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一个考古学的概念,它是指距今6500至5000年间,分布于广义的辽西地区,以夹砂之字纹陶、泥质陶和彩陶共存,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为特征的一个文化共同体,其背后是使用这些特征性遗存的人群共同体。
七十年代末至2021年,区域性调查以及科技考古在外国考古学方法理论引入,多学科合作深入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红山文化在时空框架、文化渊源、文化关系等基本问题上形成了较为可靠的成果。尤其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发掘,引发了红山文明乃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热潮,其影响延续至今。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而这种实践创新必须要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以保证我们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今天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已经能够描述出延续1500年之久的红山文化的历程以及促成其走向文明的诸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总结并提炼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的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千余年红山文明化进程中凝练出来的和合包容和守正创新精神。
考古显示,对先进文化的吸收是红山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谓守正创新的力量。它早已是红山人在面对文化碰撞文化吸收中选择的行为模式。我们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红山人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红山文明是中华文明有明确谱系关系可追寻的直根系源头。红山文化体现的和合包容和守正创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红山文明诞生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红山考古人有责任进一步研究阐释这些特质产生、发展的意义,使红山考古融入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中去,不仅要进一步发现历史、认识历史,更要解读历史,要形成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掘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使之成为今天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基础。将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学需要担起的责任,也是红山考古的责任。
(张星德,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