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
沈阳全市上下
笃行实干显担当
沈阳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
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进一步叫响
“历史沈阳、文化沈阳、山水沈阳”名片
加快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体育强市建设
实现新突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
系列新闻发布会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专场)
今日召开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凯介绍情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发展路径和正确方向,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明确提出,“要着力实施“文化+”工程,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明确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市委各项部署要求,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叫响“历史沈阳、文化沈阳、山水沈阳”名片,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有力舆论支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凝聚推动振兴发展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围绕主人翁秉性、勇立潮头天性、精工细作品性,涵养沈阳城市精神谱系,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强大力量。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抓好“四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叫响英雄城市名片。围绕辽宁“六地”和沈阳“四条主线”,按照“一月一主题”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理论研究、项目建设、精品创作。举办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60周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沈阳解放75周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精心策划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九一八撞钟鸣警、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等国家级重大仪式、活动,推出《底色·英雄》《归来》《雷锋在沈阳》《沈阳巾帼英雄谱系》等影视文艺作品,让英雄城市形神兼备、深入人心。
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我们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一是加强文明培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广泛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选树宣传“最美沈阳人”等道德标杆,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二是加强文明实践。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春风“五进”活动,打造“文明实践在行动”等高质量文明实践品牌,培育“服务百姓事”等特色文明实践项目,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完善志愿服务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打造系列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安全文化、法治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三是加强文明创建。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对标文明典范城市测评指标,全力推进“两项工程”、开展“八项整治”、深化“五大行动”,完善常态长效创城工作机制,擦亮城市文明底色,推动全域文明创建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一是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深入开展城市文脉梳理、文明探源、文化传承研究,加大历史街区、文物建筑、历史村镇、红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着力提升“一宫两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影响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工业博物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建设,不断扩大城市书房、城市书屋、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阅读空间覆盖面,统筹推进“小剧场”、文化场所、文创景观和农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规划建设,以“百馆之城”和“书香沈阳”建设带动文化服务设施提质增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聚焦优势艺术门类,开展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推动京剧、评剧、话剧、杂技、曲艺、歌舞加快发展,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艺精品。深化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不断提升沈阳旗袍文化节、“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沈阳艺术节、郎朗钢琴广场演出季等品牌影响力,创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三山、三水、六片区”资源优势,打造更多彰显人文魅力的文化创新体验区。积极促进文商旅、文体娱、文科创融合,通过“文化+”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做大做强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广电传媒、影视、文化娱乐、工艺饰品等六条文化产业链。推动重点园区(基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打造东北设计之都、高端珠宝文创中心、数字印刷第一城。五是全面推进旅游品质提升。分类实施百家景区环境提升和服务设施优化,建设棋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沈阳方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争创国家4A级景区,加快以“多游一小时”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完善乡村体验游、生态和谐游、研学知识游、冰雪运动游、夜间沉浸游等旅游业态,积极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旅游一体化,打造城乡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切实加强城市形象宣传,讲好沈阳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完善传播体系、提升传播效能,展示振兴发展新成果、城市面貌新变化、干事创业新气象,切实提高沈阳对外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一是打造城市宣传品牌。用好城市地域、历史、人文、产业等优势,推进文化资源整合提炼,打造城市主题文化IP,推出城市画卷、城市相册、城市组歌、城市剧目等系列宣传产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统筹新型主流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沈阳之声”全媒体传播平台,扩大“沈阳家书”品牌影响力,努力形成更多彰显城市文化形象的“靓丽名片”。二是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完善对外宣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地区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种人文交流活动,举办“i看沈阳”国际短视频大赛、“外国人眼中的沈阳”等活动,开辟“照片墙”沈阳账号,拓展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的新平台,推进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扩大沈阳“朋友圈”。三是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加强策划、主动谋划,持续强化在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沈阳的工作力度,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等主题,推出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有热度的新闻宣传报道,组织市属媒体策划推出专题、专栏、专版系列宣传,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展示沈阳振兴发展生动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沈阳、向往沈阳、扎根沈阳。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部署新要求,坚决扛起抓文化、兴文化、强文化的时代重任,充分激发全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努力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优秀文化传播高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
刘克斌介绍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既有总体性要求,也有方法论指导,还有系统性安排,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市文化旅游广电系统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沈阳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重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更好挖掘展示沈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用好“三山、三水、六片区”等资源优势,砥砺前行、奋楫争先,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一、在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围绕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一流、国内知名的设计之都、文化传播新高地和世界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方向,我们将重点在提高五个“度”上下功夫。
一是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让文化更有“丰度”。着力当好谋划项目的“领头雁”,做好实施项目的“店小二”,建立市区两级共谋项目、合力招商机制,强力推动文旅项目引进、落地、建设与实施。力争2023年在沈阳的建设场景中,看到更多文旅项目脚手架的影子,全市文旅产业项目投资超过30亿元。二是打造一批重大场景,让文化更有“温度”。围绕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厚植文化基因,实施文创景观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创意融入背街小巷、环城水系、城市灯光景观和口袋公园的设计建设中,新建文创景观项目100个以上,推出一批城市提升示范项目。三是打造一批重大平台,让文化更有“热度”。围绕加快推动文化要素聚集,重点培育一批视听、动漫、音乐、影视、艺术等文化平台建设,力争2023年底,全市新增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0家,新增数字引领性产业园区(基地)10家,总数达到80家。推出一批文创社区、文创街区、文创村(屯)示范项目。四是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让文化更有“深度”。围绕规范文化文物文创产品开发和国有文艺院团创新发展,实施改革工程,打造文创和艺术精品。完善人才、资金、场地等政策保障措施,按照“一团一策”“一团一精品”“一团一场地”模式,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五是打造一批重大品牌,让文化更有“亮度”。围绕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传播,创新举办沈阳国际时尚文化周、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沈阳艺术节、沈阳四季游等品牌文旅活动;全市举办各类文、体、商、娱等活动1000场以上。
我们将加强统筹,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动落实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年度行动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达到10%,上市文创企业达到5家,文创消费聚集区达到10个,文创园区(基地)数量突破100个。
二、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上实现更大繁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将聚焦党的二十大、辽宁六地、沈阳英雄城市等主题主线,实施艺术精品工程,今年我市新创排的杂技《双人升降软钢丝》荣获全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舞蹈《簪花仕女》荣获第九届辽宁舞蹈荷花奖金奖。我们将继续以勇攀新时代艺术高峰的使命追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多出精品。创作排演大型舞剧《归来》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力作,用情用力讲好沈阳故事,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小剧场精品剧目,复排一批传统戏曲,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公益惠民演出等活动,让文艺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在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建设上实现更大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们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标准化、均等化向高质量、精准化发展。实施文化标志性项目建设,推进沈阳美术馆、非遗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市每个区、县(市)建成1-2个小剧场、建成10个文创景观项目,每个区、县(市)建成2个城市书房、每个街道(乡镇)建成1-2个城市书屋,继续实施博物馆“百馆工程”,营造小而美、优而特的公共文化和艺术空间,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数字文旅提升工程,推进以“一码入园”“一码入住”为核心的“多游一小时”场景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智慧广电建设进程;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文化亲邻”服务品牌,开展“四点半课堂”“漂流书”等邻里文化服务,常态化开展送文化、流动文化等惠民活动,积极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结硕果”帮扶活动。
四、在创造性转化利用文化遗产上实现更大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我们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挖掘、阐释、弘扬力度,擦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深化沈阳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文明进程研究,挖掘历史文脉,传承城市基因,出版《100件文物里的沈阳简史》,推出“新乐文化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提炼展示沈阳地域文明的文化标志和元素符号;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启动实施清福陵、辽滨塔、宋耀珊公馆旧址等文物保护修缮项目,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安全工作;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改扩建、改造提升项目;创新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实施新乐遗址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沈阳故宫博物馆分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让文物从库房走进博物馆,走上舞台,走进百姓身边,让文物述说沈阳历史,再现沈阳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丰富沈阳历史文化滋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一”项目(即非遗一馆一展一街一园一基地项目),让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走进景区、走进街区,融入百姓生活。
五、在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上展现更大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们将以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文化+”“旅游+”,创新实施沈阳“旅游倍增”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旅游年总收入和游客数量实现双倍增。
做优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全面落实《沈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三山三水六片区”进一步优化提升丰富旅游资源,创新打造以沈阳方城、棋盘山等为核心的20块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片区,不断彰显竞争优势。拓展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相关业态在更广范围融合发展,做强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工业文化游和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品牌,创新开发“旅游+元宇宙”“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等旅游体系,开发纳凉游、反季游、夜间游等具有沈阳特色的产品,努力让沈阳成为域外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提升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重点培育和平区老北市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河区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铁西区创建国家级工业主题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沈北新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做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和“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等品牌。研发设计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工业文化游、美丽乡村游、夜间沉浸游和元宇宙场景游等一批特色线路。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旅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建立市、区、都市圈“1+13+7”组团营销宣传模式。依托我市大学生群体,组建沈阳“万人文旅推荐官”队伍。发挥名人效应,开展“世界冠军带你游沈阳”活动。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部署要求,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的辐射力、影响力,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文旅力量。
沈阳市体育局党组书记
宋丽介绍情况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市体育局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三个全面”重要要求,教育引导体育系统全体党员干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由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迈进,在开创沈阳振兴发展新局面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我市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工作目标,全市体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抓重点”,深入谋划建设运动健康的全民健身活力之城、东北亚知名的国际体育赛事之城、引领时尚潮流的体育消费之城、彰显城市品质的体育文化之城、展现城市能级的冰雪运动之城。围绕体育强市“五城”定位,以做大群众体育、做强竞技体育、做优体育产业、做精体育文化、做热冰雪运动“五大场景”为核心,实施“出门就健身”体育惠民、竞技体育城市争光、体育产业优化升级、体育文化魅力打造、冰雪运动提质增效“五大行动”,切实将体育融入全市工作大局,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实际行动,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体育力量。
第一,实施“出门就健身”体育惠民行动,建设运动健康的全民健身活力之城。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群众在参与健身中收获健康,让城市因体育富有生机和活力。一是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质升级。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步道建设,优化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2平方米增加到2.7平方米,市属体育系统场馆智能化改造率达85%。二是积极倡导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践行“两邻”理念,树立“天天运动、人人健康”观念,实施科学健身“非常6+1”工程和“个十百千万”专项行动,体育系统党员干部带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社区健身站点,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公众对科学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提升运动健身效果。三是推动群众体育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全覆盖的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以“体育+”为抓手,为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全民体育素养提升。
第二,实施竞技体育城市争光行动,建设东北亚知名的体育赛事之城。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精品体育赛事,持续提高沈阳自主IP品牌赛事影响力。一是精心策划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引进品牌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与城市文化特征和自然禀赋相匹配的高级别国内外体育赛事,以赛“名”城扩大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培育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调整优化项目布局,做好新周期沈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评定工作,高水平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区县(市)以及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三是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落实我市“三大球”振兴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精英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沈阳特色、体教协同育人的“三大球”振兴发展之路。
第三,实施体育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建设引领时尚潮流的体育消费之城。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消费创新升级,进一步激发国家中心城市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体育资源有效汇聚。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推进体育人才、体育场馆、体育机构、体育会展等各类资源的吸纳集聚,着力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吸引高水平体育人才来沈创新创业。二是推动体育消费优化升级。结合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经验,创新研究拉动体育消费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市民体育消费潜力、拓展体育消费体验、引领体育消费前沿,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以上,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三是引领带动都市圈体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体育联盟和沈阳体育产业发展联盟作用,通过产业协同、赛事联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推进都市圈城市和地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提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体育国际竞争力。
第四,实施体育文化魅力打造行动,建设彰显城市品质的体育文化之城。深入挖掘我市体育文化资源,绽放体育文化光彩,让体育文化塑造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一是讲好沈阳体育故事。规划建设沈阳体育文化展示馆和体育“名人堂”,深入挖掘沈阳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和体育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绽放体育光彩,使体育文化融入城市血脉,让更多的人感受沈阳体育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打造城市文体旅融合发展品牌。不断推进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项合作,充分发挥新华社全媒体传播和高端智库优势,着力从提升沈阳赛艇指数国际话语权、做大“赛艇之都”城市品牌、挖掘讲述沈阳赛艇背后故事、加强沈阳赛艇国际传播力度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三是发挥体育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打造沈阳“冠军之家”,组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体育明星深入基层一线、走近百姓身边,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城市凝聚力。
第五,实施冰雪运动提质增效行动,建设展现城市能级的冰雪运动之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一是建设完善冰雪场地设施。助力申办十五届全国冬运会,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申冬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推动沈阳冰上中心场馆群建设,满足承办大型冰雪赛事需求。鼓励支持各区、县(市)和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馆、冰雪乐园和群众冰雪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二是促进大众冰雪运动普及。打造青少年冰雪品牌赛事,积极承办“明日之星”中国青少年滑雪公开赛等高水平国内重要赛事。注重培育地域特色冰雪运动品牌,精心组织市民冰雪运动会、冰雪公益行、国际冬泳邀请赛、冰龙舟冰帆赛等系列大众冰雪活动。积极推进“冰雪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冰球校际联赛、冰雪冬令营等活动。三是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强化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冰雪骨干教师、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努力为国家和省输送更多优秀冰雪运动人才。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市体育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和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我市体育新篇章。
(沈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