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探索辽宁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

数字赋能——探索辽宁特色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11 14: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赋能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

8月9日,在“辽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营商局(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轶赢就大数据技术在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介绍。

去年,省委、省政府将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加挂省大数据局牌子,用大数据支撑和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赋能改革、服务和治理,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

一是数字赋能改革。也就是数字化改革。通过数字化手段“确权”。将政府权责清单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动态管理,实名认证单点登录后办理,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清单之外无审批”。去年,将工作重心放在“清仓见底”和服务情景化方面,将隐藏在“角落”“抽屉”的材料、环节等掘地三尺,让曾经可以暗箱操作的事项无所遁形。随着“一网通办”逐步深入,审批越加透明。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服务系统性重构。2019年开始清理各种“奇葩”证明,2020年开展“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改革,2021年实施数据共享和在线核验,重点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解决服务碎片化问题。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整合了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电力等部门7个系统,按照立项、规划、施工、验收4个阶段,每阶段做到“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如,“新生儿出生”“入学”等“一件事”实现了多个跨部门事项“一次办”,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党政机关内部改革。建设“一网协同”系统,初期以满足机关内部办公为主,逐渐对各部门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已有60多家省直部门开始试用。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利用数字化技术归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中产生的“材料”,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式,实现服务过程中相关材料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只提交一次”,推动打造“整体政府”服务模式。

二是数字赋能服务。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目前,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覆盖省市县乡,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应上必上”网上可办,看病挂号、考试报名、社会保障等千余项服务可通过“辽事通”“掌上办”,实名注册4400余万人,累计办理各类业务超过2亿件。132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便民服务站建设到村(社区),实现了服务下沉,家门口办。“12345”平台整合了32条热线,完成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及时预判问题发展趋势,将办理体系延伸到社区,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上半年,受理诉求502.5万件,办结492.4万件,满意率94.2%。

三是数字赋能治理。利用数字化方式整合数据实现“一网统管”,从政府侧和企业侧双向发力,解决传统监管方式覆盖面不够、问题不精准等短板,倒逼社会治理创新。政府侧,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对各地区各部门审批情况及企业群众“好差评”评价等进行全程监管,把权力关进“数据”的笼子里。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保障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主体侧,通过数字化监管提升企业违法成本。如,企业能耗监管平台实时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能耗情况。再如,正在建设的食品药品综合治理平台,对食品药品进行溯源和风险预警,实现闭环管理。通过数字监管,实现市场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将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向深入。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