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节点看进展 营商环境再优化”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政策激励有“维度”
5月30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百日节点看进展 营商环境再优化”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人才科技专场,请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任洪成,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赵宏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于学义,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龙业通报相关情况。
大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 任洪成
下放人才认定权限
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实施力度
近年来,大连市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就优化整合人才政策、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引才聚才、提高政策落实效率、赋权企业自主评价人才、强化人才特惠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指示批示。大连市委组织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实施力度,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和“两先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近190万人,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激发动力活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总要求,以推动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为重点,着力在人才管理体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
着眼下放人才认定权限,出台实施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城市发展紧缺人才认定办法,由12个区市县(开放先导区)、13个重点用人单位和3个行业主管部门自主认定人才,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将人才认定相关政策兑现时间压缩至3—17个工作日办结,切实提升人才政策落实效率。大连市下放人才认定权限工作做法,在大国人才、《辽宁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平台宣传推介。
着眼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突出能力业绩和需求导向,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和城市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人才分类更趋周延、全面、合理。
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流动的若干具体措施》,通过放宽条件、降低门槛、计划单列等方式,差异化设定政策标准,创新性提出支持举措,为“两市一县”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发挥集聚作用,提升人才政策体系整体效能
围绕推动高水平人才制度创新,集成式、系统化推进人才政策优化整合。
加强系统设计,坚持产业集聚、整体规划、分类支持,出台实施并持续优化升级“5+22”人才政策,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服务“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政策的优惠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强政策落地,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审批把关和督导检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分兵把口、协调配合、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好政策发挥好作用。政策实施以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1.43亿元,全市5万多名人才享受到各类政策待遇。
加强宣传解读,坚持立足实际、突出实效、系统深入,组织发动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各类人才政策培训解读会200余场,专门制作政策实用手册和专题宣传片,确保人才政策广为知晓、全域覆盖。突出常态长效,充分利用全市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重大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推介大连人才发展成效,推动人才政策走进人才、走进用人单位。
第三,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围绕人才发展全周期全链条需求,着力在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办实事、解难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服务。
在子女入学方面,坚持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按照“雪中送炭、一人一次、就近就便”原则,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解决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
在医疗保健方面,出台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办法,确定9家医院为定点服务机构,为尖端人才、领军人才开辟就诊绿色通道,每年组织2200余名院士、专家进行高品质体检。
在住房保障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通过盘活闲置房源、用人单位自建等方式,市区两级提供人才公寓4100套,为人才打造温馨港湾。
在“一事一议”支持人才发展方面,突出精准务实、业绩贡献和示范引领,先后开展三批人才事项“一事一议”工作,重点解决支持重要事项55个,得到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广泛欢迎。
下一步
连市委组织部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创新突破、简明清晰、务实管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才、企业人才自主认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兴业大连、实施人才健康管理工程、实行人才政策“直达机制”、“带土移植”引进人才项目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公寓社区、推动人才事项进大厅、建设人才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重点方面,研究谋划更有含金量、更有时代感、更有直达性的实用举措,出台实施大连市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满意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赵宏志
8.2亿元+5.4亿元
大连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多措并举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是建立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 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大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围绕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等,60多项具有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落地兑现。
■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 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获批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单位给予资金扶持。
■ 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有42家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获省级备案。
■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对企业实施点对点精准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 推行高企认定补助、市级创新平台补助等政策兑现免申即享。
■ 2018年以来,累计向企业兑现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补助资金8.2亿元。
■ 配合税务部门积极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政策。
▲市科技局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
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引育工程,不断壮大科技企业数量
建立完善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协同联动,市区两级密切配合,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的高企培育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服务方式,全面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累计兑现高企补助资金5.4亿元。
截至2022年5月底,全市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0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平台企业注册数5525家,评价入库2164家。在此基础上,突出高成长性,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建立了163家瞪羚企业和10家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库。对省级备案的独角兽、瞪羚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雏鹰企业择优给予研发经费支持。截至目前,大连市获省新型创新主体备案的雏鹰企业903家、瞪羚企业127家、种子和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建立完善“苗圃-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对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备案众创空间128家。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暨大连市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大赛暨水下机器人大赛、全国科技创新挑战赛三大主体赛事为重点,形成多层级科创赛事联动的良好氛围。
▲市科技局深入企业访问了解企业需求。
四是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 先后向省科技厅推荐上市需求企业48家,组织开展申报再贷款贴息企业2批次36家。
■ 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信息与市金融部门共享。
■ 配合市金融部门开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摸底排查和上市需求调查,做好企业上市特别是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筛选工作。
■ 与民生、中行、工行、招商、农发等8家银行和大连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设立科技支行,共同支持科技企业融资。
■ 为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支持开发线上信用类贷款产品——工信e贷,主动授信涉及到1500余家高企和科小、17亿授信额度。
■ 在大连市科技企业中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行动,向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和科技部火炬中心首批推荐了“一体两翼”行动企业金融需求名单。
■ 与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合作共同推进“科票通”再贴现业务。
■ 积极推进筹建5支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打造从天使、创投到并购接续助力的基金生态体系。
■ 积极为企业上市开通科技服务“绿色通道”,对于拟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的科技项目立项、研发平台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更名、争取荣誉称号等事项进行特事特办。
优惠补助具体政策
大连推出五个方面
近30条具体优惠补助政策
促进科技型企业
高质量发展
一是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
■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税前加计扣除。
■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
■ 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 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高成长性企业支持政策
■ 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补助。
■ 对省级备案的独角兽、瞪羚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三是技术研发支持政策
对“揭榜挂帅”类卡脖子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研发资金支持,对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对企业自主实施的研发项目经费支持给予最高100万元后补助。
四是创新平台支持政策
■ 对获批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单位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补助。
■ 对大连市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 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给予牵头单位最高30万元补助。
■ 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根据年度绩效评估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对企业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 对企业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按技术合同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10%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单项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 对获得大连市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 于学义
着力优化
近悦远来人才“软环境”
大连市人社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着力优化人才服务,促进人才流动,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大连市人社局在工作中坚持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授权松绑”,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和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深化职称制度“放管服”
2017年底大连市全面推开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全面调整职称评审权限,在制度设计层面实现了综合管理、监管服务与职称具体评审事务分开。
在全省首先“一步到位”将辽宁省授权下放的34个系列(专业)评审,全部交由21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领域骨干企业的专业作用。
二是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辽宁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评价改革坚持“破立并举”,针对大连市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职业、岗位,按照不低于省级职称评审标准的原则,细化完善市级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克服“四唯”倾向,促进人才精准评价。
三是下放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权限
主动回应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才需求,2022年1月调整了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权限,由大连市人社局统一组织实施,分别调整至大连市教育局、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大连大学、各区市县统一组织实施。
目前,全市已有11个区市县启动了教育事业单位招聘工作,1个区市县启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权
经大连市人社局推荐,辽宁省人社厅核准授权,大连市已有12家市属单位获准自行开展职称评审,可自定标准、自主评审、自主发证;有39家企业和院校,可面向本企业职工和本院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可以自主选择过程考核、结果鉴定、业绩评审、技能竞赛等多种评价方式,真正做到了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
五是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扩面提质
对社会人员和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职工,人社部门面向社会,遴选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其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大连市已有31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经人社部备案,可面向社会开展98个职业(工种)的技能等级评定。
二、坚持人才“引育用”全链条精准发力,用“先手棋”谋划人才“大布局”
大连市人社局坚持引育并重,强化激励,以人才项目为抓手,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梗阻”,打通创新创业“快车道”,给人才注入事业“强心剂”,吃下“定心丸”。
一是立足重点人才引进项目,为城市发展集聚优秀人才
2019年以来实施了全职引进中国籍海外高层次人才激励、遴选全职引进城市发展紧缺人才薪酬补贴、吸引知名高校大学生在连创新创业、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计划等多个人才项目,聚焦城市所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海外优秀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2021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高技能人才1万余人。
▲2022年市人社局联合相关部门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大连选拔赛,共吸引311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驻连高校学生创业者群体占所有参赛者的93%,充分促进大学生毕业留连项目落地创业的吸引力。
二是依托人才培养载体,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重点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挖掘各类培训资源,以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高级研修班、在线学习系统为抓手,2021年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8万余人,职业技能培训40.9万人次。
三是构建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市政府特殊津贴、本地高层次人才激励、高端高技能人才薪酬补贴、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和生活补贴、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等激励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
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及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辽宁工匠”、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连工匠”5000余人,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9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93家。
三、创优服务助企留才,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大连市人社局坚持提升服务效能,开展人社系统“党建+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着力加强对企业和人才的综合服务。
一是畅通服务渠道,建立重大项目企业联系制度
开展需求侧摸排,属地化建立重点行业企业人才服务联系点、年度人才需求调查等服务举措,及时精准掌握重大项目企业招才用工情况,指派专员建立台账跟进服务。2021年累计服务重大项目企业99家,发布岗位6501个,实现上岗1426人。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
依托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网站、微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短信平台“六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屏易近人”品牌建设,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视频直播间作用,促进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沟通。
大连市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200场以上、提供岗位超过20万个次、线上线下接待求职者超过15万人次。
▲大连市人社局主办、大连市就业服务中心承办的“大连市2021年春季人才招聘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星海湾世界博览广场成功举办。
三是科学规划青年人才储备,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
大连市人社局始终坚持政策超前发力、服务精准到位、保障直达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的总原则,会同10个政府部门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班,制定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工作方案。
来连在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可享受一系列补助政策
■ 从今年开始,即2022届及以后高校毕业生在大连市稳定就业满2年的,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紧缺工种专业的专科生4个层次,分别给予一次性3万元/人、2万元/人、1万元/人、0.8万/人的学费补助。
■ 国内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分别在上述标准基础上上浮40%、20%。国内高校毕业生在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就业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上浮20%。
■ 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或符合困难条件的2022届及以后高校毕业生,毕业2年内在大连市稳定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大连市给予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贴,补贴期限为36个月,按季度发放。
大连市人社部门利用在连高校网络平台、腾讯会议、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向毕业生推送青年就业见习,创业大学生创业场租补贴、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经办流程和政策讲座视频。
▲开展以“就业服务进校园 精准帮扶在身边”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专场直播活动,邀请知名企业进行直播连线,在线介绍招聘岗位情况并解答求职者的问题。
会同教育、民政、商务、国资、金融、卫健、工信等部门共同实施高校毕业生“万岗计划”,营造“我爱大连、就选大连”的就业氛围。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孙龙业
高新区持续发力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高新区坚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
2020年,为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聚,颁布实施了《关于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聚焦人才、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及发展环境,面向各类创新型企业,用20条核心政策瞄准35个着力点精准发力,吸引和培育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截至目前,科技政策惠及企业70余家、人才政策惠及企业120余家,金融政策惠及企业30余家,兑现各项政策资金达9000余万元,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通过实施“科创工程”,以“人才+项目+资本+服务”方式开展引才引智,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吸引全国20余家高校院所创业项目200余个人才团队,培育出包括厚仁教育、前海大象、科天新材料等10余家优质企业。
通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获批省市级“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2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3项,引育科技人才32人。
目前高新区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2002家,高新技术企业1068家,雏鹰企业507家,瞪羚企业60家,独角兽企业6家,通过创新积分试点工作,对全区3000家科创企业逐个画像,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创新类型、培育需求等因素,实行分层级、分类别精准培育。
2022年
新区发布了《关于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大连高新区2022年科技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大连高新区国有三级链条孵化场地政策》等多项科技企业培育政策,实现全链条全周期政策覆盖。
下一阶段
新区将依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年积累的发展优势,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IT时代向DT时代的升级跨越,聚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元宇宙、车联网、洁净能源、生命健康、文化旅游、智慧海洋、智能制造、数字贸易等九大前沿领域,掀起数字产业第二次创业。
到2025年
新区的目标是成为全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示范区。将培育具有行业龙头或骨干作用的企业10家,培育和引进高成长性企业130家,其中独角兽类企业突破10家,瞪羚企业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以上。力争九大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4年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围绕九个领域,新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0家,引进和新建技术研发机构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亿元,新增孵化双创企业200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00件。
▲高新区公共服务中心全力为群众提供“全面便利化、高度智慧化、深度人性化、持续最优化”的便民惠企服务。
坚持引育并举,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吸纳区
海外学子创业周连续22年成功举办,有力支持和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就职,创新创业,是大连市和高新区引进海外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的重要载体。为支持海创周引才引智成果落地,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海创工程”实施办法》,采取“无偿资助+股权投资”的扶持方式,每年精选10-15个优质人才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2021海外学子创业周启动。
2022年海外学子创业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立足辽宁,服务东北,辐射全国,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窗口期,坚持以引进“具备核心技术、发挥核心作用”的海外人才为重点,聚焦“人才、项目、资本”,全面推动“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两核、四化、三聚焦”的办会思路,持续加强与“北上广深”专注于技术创新和早期投资的专业机构合作,一方面发动、筛选一批初创型项目,另一方面帮助已落地项目对接资本和市场。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国内国外双驱动”的新模式,构建以大连为“点”、以东北三省为“线”、以全国和海外为“面”的“点线面”引才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打造科技自主创新核心区,这里主要是建设英歌石科学城
科学城定位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和科研经济策源地。
我市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构建综合性科研生态体系、建立健全引智体系、形成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制度,提供了一整套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特别是科学城将通过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市级科技人才政策在英歌石科学城先行先试,打造“人才特区”,最大限度释放制度活力;依托规划引智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绘制英歌石科学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全球顶尖人才图谱;通过在高层次人才和城市发展紧缺人才认定、选聘等方面给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
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优化评审流程、改革评审标准。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加大用于参加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人员评聘比例,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
到2023年英歌石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外部快速交通和内部智慧交通骨架路网构建完成,核心科研实验室组团、配套服务组团和创新功能组团初步建成,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两年见雏形”的目标。
到2027年英歌石科学城实现全面运营,打造高水平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群,集聚7000名以上各类科研人员,建设形成由1000个科学研究实验室构成的实验室组群,达到“五年全面运营”的奋斗目标。
到2035年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汇聚各类科研人员达到3万人,产生30项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英歌石科学城能源学院科研人员
2022年高新区将着眼谱写“又高又新”发展新篇章,笃定大连市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既定目标,以变革性思维、突破性举措,乘势而上,勇开新局,以领跑之姿,当好全市振兴发展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在大连“两先区”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在新起点上推动“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孕育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