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服务“全链条”!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各职能部门、属地分局间协调联动,一次性完成现场执法任务,避免了多头重复执法,高效统筹执法资源。▲大连自贸片区在信用监管领域推出“一次性告知+全程网办+24小时本级办结”信用修复模式,实现企业“零跑腿”,大大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大连: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服务“全链条”!

来源:大观新闻 2022-05-25 11: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百日节点看进展 营商环境再优化”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市场化水平有“高度”

5月24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百日节点看进展 营商环境再优化”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请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丽芸,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泽勇,大连市信用中心副主任刘宁,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延羽,大连海关二级巡视员王伟介绍市场化水平有“高度”的有关情况。

围绕市场监管职能

让各类市场主体

放心放手发展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杨丽芸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在思想上统一、方向上统一、行动上统一,围绕市场监管职能,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聚焦,在政策支持上聚焦,在助企纾困上聚焦,为大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

降门槛、提效率

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动能

聚焦企业“准入、准营、退出”各环节难点堵点痛点,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

截至2022年4月末

■ 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65892户,同比增长7.86%;

■ 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9425户,同比增长28.6%。

一是宽准入,培育市场主体生态

探索实行行政确认制,在大连自贸片区推出企业注册登记行政确认制3.0版,实现公司章程承诺免审,后台办理环节无纸化审批、终端系统环节智能化确认、证照颁发环节立等可取。

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制作、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参保服务、公积金服务、银行预约开户等6个开办环节并为1个,线上“一网通办”,全市新办企业网办率达99%以上。

实行住所登记自主申报承诺制,申请人只需提交载明住所(经营场所)相关信息的承诺书即可办理登记,近半年共有5.5万户市场主体通过住所登记自主申报承诺制进入市场。

二是促准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实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口出照(证)”服务模式,最快4个小时就可实现准入和准营,完成“证照联办”业务近万件。

推行电子许可证“一业一库、一码查询”。在大连自贸片区推行将全部涉企经营资格凭证归集到一个“仓库”里,企业只需一个营业执照和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办理审批事项变更时只需后台更新相关信息即可。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实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口出照(证)”服务模式,最快4个小时就可实现准入和准营。

三是畅退出,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依托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实行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办”、各相关部门“联合办”、全程“网上办”。

简化注销流程和手续,实行企业退出“承诺联办”,只要全体投资人自愿签署企业退出承诺书,即可启动部门联办简易注销程序;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从45天压缩至20天。

四是优服务,降低企业开办成本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模式,在300余家银行网点设立企业开办“一网通办”申报终端和咨询导办员,在50余家银行网点陆续设立企业开办银政服务大厅,全程提供网上导办、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和账户开设等服务。

将全市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小时以内,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到大连市公共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审批窗口调研创优营商环境情况。

2

严监管、强执法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截至4月底,今年全市累计查处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414起,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9.31%,百姓关注度高的食品、药品、价格、广告等四大领域案件占全部案件总数的85.3%。

一是强化竞争执法

严格公平竞争审查,累计梳理政策措施223129件,涉及市场主体现行有效的政策措施1638件。

聚焦仿冒混淆、虚假宣传和违法有奖销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围绕保健食品、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检查市场主体5280家次,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7起。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疫情期间市场物价和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

二是强化价格监管

紧盯重要节点及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价格监管,印发《关于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提醒告诫书》《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通知》。

推动减负降费政策落实,加强涉企领域收费监管,共检查经营单位3526家,发放提醒告诫函6200余份,约谈商户51家。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持续推进2022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截至目前,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8起,结案42起,罚没款合计金额61.19万元。

深入开展2022“网剑”行动,加强网络交易市场监测监管。开展“打击治理‘黑广播、伪基站’违法犯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等6项网络市场定向监测。

推进“医疗美容”“近视防治”“神医神药”等广告专项治理,监测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广告70余万条次,下达责令暂停发布通知书10份、行政约谈12次。

▲在全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大连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沙河口区市场监管局、西岗区市场监管局,对西安路沿线和工人村附近药房开展了执法检查。

3

建机制、促创新

服务支撑市场主体发展

一是体现包容审慎

监管中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从事前监管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通过“互联网+监管”实现信息化监管,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公平监管,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智慧监管。

以落实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免罚制度为抓手,探索由刚性监管向柔性监管转变,制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让监管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

二是引领创新发展

培育市级及以上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5家(国家级1家、省级2家),培育国家专利奖励项目17项(金奖2项)、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22个、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8家,2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获批,为服务大连市新兴和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中国(大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争取年底前完成。

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两个领域的企业申请专利时,在大连即可受理,大大缩短时间,提升企业竞争的先发优势。

  ▲大连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与创新发展联盟成立仪式。

三是聚力助企纾困

■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年内争取实现质押融资10亿元。

■ 通过小微企业名录系统集中公示惠企政策189项。

■ 着眼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资源,“一站式”服务企业227家。

■ 确定“小个专”党建工作联系点26个,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316个。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大连市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服务万里行活动。

柔性执法、精准执法

助力高质量发展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泽勇

2022年,大连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学习贯彻大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企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营商环境工作的第一标准,在监管工作中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和无事不扰的精准执法,建立文明规范、简约高效的监管体系,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制定正面清单

实现“无事不扰”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依据有关规定,通过企业主动申请、各属地生态环境分局推荐等方式,将全市长期守法经营的97家企业纳入正面企业清单管理。

正面清单的企业一律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无人机等非现场方式进行检查,让正面清单企业充分享受到“无事不扰”的优惠政策,并提升了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一季度,执法部门通过采取非现场方式检查,减少正面清单企业现场执法84次。

  ▲环境执法启用无人机等非现场方式进行检查,让企业享受到“无事不扰”。

公示执法计划

减少检查频次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严格执行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管理制度,明确全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制定《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现场检查计划》,明确了10个方面24项内容的执法检查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及重点任务,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计划》细化工作目标,规定了检查时间、内容和频次。要求各级生态环境执法单位严格落实营商环境要求,除举报投诉、上级交办的特殊业务外,所有涉企检查活动均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减少和规范涉企检查频次。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各职能部门、属地分局间协调联动,一次性完成现场执法任务,避免了多头重复执法,高效统筹执法资源。

细化执法程序

规范检查行为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精梳细解行政执法职能,制定《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清单》,在参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执法事项清单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实际,确定了224项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事项,其中行政处罚事项209项、行政强制15项。

发布《大连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工作程序》,细化了立案审批、调查取证、处罚决定、文书送达等环节,明确了处罚决定履行、罚款缴纳、强制执行等内容,聚焦企业关注重点,规范行政处罚工作,进一步提升执法工作的透明度。

实行现场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法人员进企业检查、问询和调查全过程视频记录,并统一上传至市级的平台,实现了对现场执法行为监督核查。

出台免罚清单

实施柔性执法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升执法效能,通过不断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处罚标准,充分压缩执法的自由裁量空间,使具体行政处罚工作依法规范、标准统一、过罚相当。在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共计对334种环境违法行为1300余项环境违法情形进行了细化量化。

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实行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给予企业改正的机会和适度的容错空间。

出台了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涵盖了企业建设项目管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制度等6大类12小项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明确了不予处罚的条件和初次可以不处罚的条件,“免罚清单”将依法不予处罚的违法行为具体化,为执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同时减少了对环境信誉良好和偶犯初犯企业的干扰,为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余家企业享受到了免罚待遇。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深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服务。

依托信息平台

实行网上申报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网络技术手段,不断探索更加便民的服务举措,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环境管理的效率。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在金普生态环境分局建立了网络云空间备案平台,企业通过平台申报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信息,上传相关档案,形成“人员少走动、网上传信息”的工作模式。

目前已有143家企业进入云平台自动监控设施企业群组,通过云平台上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停工、工况异常等信息,以及每月的运维记录及排污量统计情况,大幅度减少了办事人员的来往申报工作量,实现问题数据排查即传即办,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主动指导帮扶

消除违法隐患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将指导服务融入到上级部署的专项行动、上级转办线索排查等各类现场检查过程中,各级执法人员及时听取企业诉求,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帮助其梳理行业违法风险点,明确监管执法要求,督促企业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引导和推动排污企业自觉守法。针对企业在项目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环保难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依规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让企业健康发展。

下一步,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优化执法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及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大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

“守信受益、失信受限”

良好信用生态

  大连市信用中心副主任 刘宁

大连市信用中心充分发挥大连“全国社会信用示范区”优势,以强力推动信用“数据”“平台”“制度”三项关键基础建设为切入点,以狠抓“三项信用惠企举措”和“三项信用监管机制”落实为发力点,积极营造市场主体“守信受益、失信受限”良好信用生态,推动大连市综合信用指数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守信企业的“获得感”得到逐步提升。

1

“数据”“平台”“制度”

三项关键基础建设

筑牢市场监管和服务基石

(一)信用信息归集总量突破80亿条,稳定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

信用信息归集是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保障信息归集有序开展,科学编制了《大连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2年版)》,覆盖全市52个部门11750项信用信息,包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 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52号)要求重点归集的企业不动产、水电气缴费等企业关键信息。

目前,大连市信用信息归集已涵盖至全市700余万常住人口和近80万市场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归集全域全覆盖。

(二)全国特色示范“双平台”高效运行,有力支撑城市数字化发展进程

为满足全市各类信用信息共享需求,在信用平台开发部署了113个信用服务接口,向公共交易、工程建设等领域提供信息服务,单周查询量近2万次,累计突破200余万次,信用信息应用价值逐步展现。

依托大连“信易贷”基础平台,搭建起以政府提供公益性信用信息服务,金融机构进行产品研发推广的助企融资框架。目前,大连“信易贷”基础平台入驻金融机构41家、企业20余万户。

基础平台的“白名单”企业一键推送功能,可方便金融机构重点关注对接有融资需求的优质企业;金融产品接入与退出、成效数据汇总分析等功能,可辅助对金融机构的强化监管。

(三)信用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成效名列全国前茅

2021年7月1日起,《大连市社会信用条例》正式施行,目前《大连市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规范(试行)》《“信用中国”(辽宁大连)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条例配套制度陆续制定发布。

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累计达到了140余项,稳居全国前列。据国家大数据监测显示,大连市累计出台与信用建设相关的制度方案总数超过1000项,信用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

2

“三项信用惠企举措”

让更多守信中小微企业

获得信贷支持

(一)成功打造“企业信用卡”模式纯信贷全国创新产品

为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信用中心与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合作,经过一年精心研发,打造出“信易贷”全国亮点产品“工信e贷”,该产品具有随借随还、纯信用贷、秒申秒批等特点。

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联合建模预测,“工信e贷”可为大连企业预授信达108亿,单笔额度最高300万,上线半年多来实际放款超4.4亿元,促进工行大连分行信贷增长率提升了36%,有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上半年,以干部入企主动服务为契机,大连市信用中心与市妇联、团市委、工商联、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合作,联合组织召开了多场银企对接系列活动,大力推广“工信e贷”产品,现场为企业预授信合计达25亿。

  ▲组织召开多场银企对接系列活动,大力推广“工信e贷”产品。

(二)创新推出“数字信用券”企业融资降息服务

守信企业可在“信易贷”基础平台或金融产品中免费领取一张额度为20万的市场化“数字信用券”,用于贷款贴息,“信易贷”基础平台对“数字信用券”额度进行统一管理,为守信企业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如企业领取并使用“数字信用券”后,在“工信e贷”产品低利率基础上可以再享受20bp的利率优惠,提升了企业守信“获得感”。

(三)联合8家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全力推动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为充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市信用中心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已与8家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基于大连“信易贷”基础平台为各金融机构提供公益化信用数据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完善信用评价模型、开发信贷产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精准投放企业信贷,让更多守信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3

“三项信用监管机制”

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再上新台阶

(一)依托信用承诺制推动政务服务快速办

配合大连市营商局、大连市司法局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目前大连市已在59个证明事项中试行告知承诺制、1054个行政事项中试行容缺受理,市信用平台已归集、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229万余份,违诺率低于万分之一。

在自然人政务服务事项中试点使用信用承诺插件系统,支持通过手机扫码在线签署承诺书,实现信用承诺无纸化管理,目前通过该功能已归集4000余份承诺书的数据。

(二)依托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提升精准监管效能

为支持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了企业大数据信用评价模型,通过考察企业基本情况、守法践诺、社会公益、荣誉奖励等情况,按照总分1000分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打分,定期更新输出评价结果,并率先在食品药品行业监管、医疗机构监管等领域试点应用,行业主管部门参考评价结果降低对守信主体的监管频次,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监管力度。

(三)依托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根据国家文件要求,编制了大连市联合奖惩“两清单”,清单涵盖了4项守信行为、18项失信行为和1000余条奖惩措施,并开发了联合奖惩自动化系统嵌入各部门和各地区相关业务系统中,精准识别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自动弹出奖惩措施,提示业务人员开展联合奖惩。

建立便捷化、全线上、一站式信用修复机制,企业完成相关修复流程后,及时终止失信信息公示。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企业修复失信信息9000余条。

▲信用应用服务大厅为企业、个人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异议处理、信用修复等公益信用服务。

下一步,大连市将重点在涉企惠企信用应用方面持续发力,并依托今年6月14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组织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宣传信用监管制度、信用惠企项目、信用政策法规,发布新版企业和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规范,引导企业和群众及社会各界共建共享“信用大连”成果。

探索建立

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

科学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

管委会副主任 张延羽

大连自贸片区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全面对标国内先进经验和国际通行规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以智能化信息化监管为手段、以市场主体感受度为评判依据的多方参与、一体推进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市场主体活跃度、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大连自贸片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第一,坚持以“信息化+社会化”提高监管效能,实现与现代化监管手段深度融合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现有监管手段”,推出集数据采集、动态监管、风险预警、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生产加工“5G+AR”智慧监管新模式和特种设备智能监管APP,将企业主体责任与部门监管责任有效结合,实现了食品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常态监管,特种设备从线下监管向移动监管、在线监管转型,在提升监管检查效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迎检成本,提升精准监管能力。

实施《告知承诺符合性认证清单》工作制,梳理监管风险点。

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助力安全和市场监管,借助专家力量精准排查隐患。

第二,坚持以“柔性监管+精准监管”提升服务温度,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 对标RCEP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树立监管也是服务的理念,创新推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事中事后监管举措。

其中

通过对接海关、海事、口岸等部门,共同搭建RCEP服务平台。与辽宁省贸促会联动,将国际商事认证业务受理窗口前置到片区行政服务大厅。推出“白名单+线上融资”新模式,方便片区企业办理进出口收付汇等国际业务。

启动建设RCEP国际商务区,重点招引RCEP国家外商投资企业,吸引RCEP成员国各类经贸机构、行业协会设立分支机构,计划今年10月投入使用。

出台15条扶持政策。制定高质量实施RCEP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深化高质量产业合作、打造超一流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工作举措。

■ 推出恶意投诉举报甄别处理机制,去年片区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这一机制共处理投诉举报600余件,极大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和诚信建设,有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

■ 推出知识产权“管家式”全链条全天候服务平台,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7×24小时“一站式托管”服务。

■ 为加快构建简约高效的监管体系,在全国首创“一次性告知+全程网办+24小时本级办结”企业信用修复新模式,实现了企业信用修复“一次都不跑”和“24小时本级办结”。该项创新举措从去年5月推出以来,累计线上受理信用修复申请278件,为企业节省时间约3万小时。

▲大连自贸片区在信用监管领域推出“一次性告知+全程网办+24小时本级办结”信用修复模式,实现企业“零跑腿”,大大降低企业办事成本。资料图

第三,坚持以“信用监管+社会监督”强化协同监管,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治工作格局

推出“信用监管+社会监督”协同监管新模式,推动形成事中事后监管“监管部门定标准、经营企业作承诺、社会力量共监督、诚实守信享激励”的社会共治、协同监管新格局。

这一新模式,将信用监管作为基础性工作,从承诺即监管、公示即监管、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等角度出发,对于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协同监管、社会共治、风险防控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坚持以“分类监管+包容审慎”推进靶向施策,建立科学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

出台《全面实施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新模式的指导意见》,以标准化为引领、以智慧化为支撑、以信用信息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第三方机构为补充,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对非主观故意逃避监管的企业,主要通过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对立案查处的企业,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按照《行政处罚法》和上级有关自由裁量权使用规定,对符合法定从轻、减轻情形的,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同时,对每个市场主体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信用信息档案,按风险等级确定监管等级。对风险高、信用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按“双随机、一公开”模式监管,对新兴产业、新兴业态进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宽容和谐的监管环境。

RCEP等高水平经贸规则的深入实施,对大连自贸片区创新建立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

大连自贸片区将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坚持底线思维,积极推进市场监管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将持续扩大信息化、智能化监管应用场景,用数字赋能市场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将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培养和锻造一支懂RCEP等国际先进规则、懂现代化市场监管业务、懂经济、懂企业的市场监管队伍,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大连自贸片区事中事后开放创新始终走在前列,为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推出优化营商环境

27条便利措施

  大连海关二级巡视员 王伟

大连海关党委把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认真研究、提前部署。深入调研、跟踪分析当前外贸发展情况,多角度、多渠道搜集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反映的160余条突出问题,聚焦各行业、企业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提时效、促便利、优服务、树形象”四个方面,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27条便利措施。

1

围绕四方面

推出优化营商环境

27条便利措施

在持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方面

着力优化通关流程,不断提升口岸便利化、信息化、集约化作业水平。

深化申报模式改革。进一步整合报关单申报项目,加大“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模式应用比例,持续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2022年第一季度,大连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相较2017年压缩比分别为61%、94%。

有效提升口岸检查效率。在实施全天候预约查验、继续推广“免到场查验”的同时,完善机检布控指令,通过加大机检查验及机检查验直放比例,减少货物搬倒和企业等待时间。

压缩属地查检时间。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进“云眼查”等新型查验模式,解决了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货物“零接触”远程查验的问题,海关查验作业效率较以往提升了3至5倍,基本实现了进口货物即到即检。

提升实验室检测效能。拓展检验类别,增加检测项目,提升检测便利化水平,优化业务样品对外委托检测咨询服务,实现第一时间出具检验报告。

推进“直提直装”模式。提高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应用比例和应用范围。

提升“两段准入”效能。联合东北地区海关协同实施进境粮食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监管模式,拓宽“两段准入”措施适用范畴,减少货物在港区堆存时间和成本。

1-4月大连关区主要粮食进口通关时间同比压缩36%,矿产品进口通关时间同比压缩23%。

  ▲大连海关关员利用无人机对进境粮食进行查验 闫善友摄

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水平方面

在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份额、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船舶行业对大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为帮助企业保订单,推出支持船舶行业发展十项措施,助力企业拓展新市场、培育新动能、扩大进出口。

通过优化出入境旅客通关体验、优化出入境卫生检疫,最大限度实现旅客“无感通关”。

优化预包装食品标签整改模式,稳步扩大第三方采信范围。

高质量推进RCEP协定实施,针对关区RCEP成员国重点应税商品开展分析,对企业开展分类专项培训,及时解答企业问题。

RCEP生效4个月以来,大连关区累计16.96亿元货物享惠,享惠企业568家,5000余份RCEP原产地证书实现“秒签”。

  ▲大连海关关员监管船舶交付出口 丁义朋摄

在稳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方面

完善关企协调员机制,建立“问题清零”长效机制,打造便民利企“软环境”。

推动AEO便利措施落实落地,加大AEO企业培育力度。

强化对企政策解读和培训、加强涉企公示公开,便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做好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评估、预警和应对,发挥海关技贸帮扶能效,促进辖区特色产品出口。

综合运用“缓、减、免、退”税收调节手段,深度落实“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政策,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1-4月为中小微企业减免进口税款3200余万元。

在树立亲清公正执法形象方面

加大对违法、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进出口正常秩序。

规范海关执法行为,发布海关权责清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办事指南,促进海关执法规范、可预期,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

推动规范口岸环节收费,明确收费标准,增强口岸收费项目透明度。

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和执法形象,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强化营商环境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各方评价,形成务实管用的监督机制,打造“阳光便利”的通关环境。

2

细化四方面措施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前期优化营商环境27条措施的基础上,5月20日,大连海关推出促进外贸保稳提质二十条措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打出“组合拳”,推出促进地方外贸发展“实招”,对外贸企业遇到的急难杂症开出“药方”,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外贸影响,增强外资外贸企业发展信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方面

加快企业急需货物通关,重点保障大宗资源和能源产品进口,做好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一体化布控查验模式扩大试点工作,优化进口成套设备检验监管模式,完善新冠疫苗试剂快速通道,保障进出境邮路畅通,提高进出境物流效率。

在保障进出口农食产品有效供给方面

优化粮食、杂粮监管模式,便利优异动植物种质资源、生物材料进口,保障农食产品安全供应港澳地区。

在全力帮扶企业纾困解难方面

扩大RCEP企业享惠范围,不断扩大经核准出口商覆盖范围,指导企业合规自主签发原产地声明,提升企业利用RCEP的便利性。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市场采购贸易,畅通跨关区业务问题解决渠道,简化优化市场采购贸易小额小批量监管适用条件,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健康发展。

  ▲大连海关关员到企业走访调研宣讲RCEP政策 王辉摄

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

建立优惠税率分析服务系统,提升税收征管便利化水平,持续发挥海关技贸帮扶能效,优化委内加工检验监管模式,强化统计监测分析和数据服务。

本条微信由大观新闻编辑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观新闻(微信号:Daliandaily)

来源: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宋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