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教育系统多管齐下——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阜新市教育系统多管齐下——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09 17: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后一家人团聚,没了后顾之忧,我工作也能安心了。”春节过后,在高新区一家企业上班的王先生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孩子的入学手续办好了!

去年,来自河南的技术骨干王先生夫妇被聘请来阜工作。然而因为孩子在老家,家人长期分离,他始终不能安心。在了解到阜新市企业职工随迁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后,王先生立即递交了相关资料,在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下,如今孩子已经顺利进入学校就学。

在阜新市教育局有这样一个理念,吸引人才到阜新安居乐业,教育系统就必须当好“ 店小二”,凡事多为外来人才着想,替他们安顿好后方。解决“入学难”就是教育系统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

教育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教育生态,打造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安全、教育现代化等“综合体”。为此,阜新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特点和优势,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从“学位保障、人才培养、服务企业”等方面着手,大力办好家门口学校,为企业和外来人员解决“就学”“劳动力”“发展”等问题,为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化解“办事难”。阜新市教育局推进“放管服”和“一网通办”改革,编制《阜新市教育局权责清单》,将 33 个行政服务事项全部集中至行政审批科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可网办率达 100%。精简网上审批流程,推行容缺受理等便民服务举措,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方便群众办事。

化解“读书难”。阜新市教育局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保障工作,做到应入尽入,其中,对一般企业员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端技术人才子女实行自主选择市内义务教育学校入学。近年来,有 230 余名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子女享受优惠入学待遇,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

化解“技术难”。阜新市教育局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高端装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四个优势产业”和服务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三篇大文章,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专业。经过不断优化调整,中职专业已经由 117 个调整到 77 个,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化解“用工难”。阜新市教育局积极与市工信局对接,带领职业院校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新专业、打造专业群;面向企业职工技能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以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匠心精神”为切入点,支持焊接、数控、汽车等专业实施学校与企业“双元”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实训与生产过程有效融合;发挥阜新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以“引企驻校”“引校驻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目前,阜新市职业院校已经与省内外273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本地企业 164家,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此外,为了构建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阜新市教育局出台9项举措,如:畅通柔性引进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高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阜新市创业就业。在域外取得职业(执业)资格和职称的柔性引进人才与阜新市同类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柔性引进人才,纳入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范围。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特别优异的,允许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相应级别职称等,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阜新市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