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故事 我来讲」苇海深处养鹤人

“自家圈养的鹤,如果放飞,真是不放心,最好是给他找到野生丹顶鹤做伴侣……”赵仕伟真像准备嫁姑娘的老汉。养了半辈子鹤的他最大的理想是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壮大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生态平衡,然后再不需要养鹤人。

「盘锦故事 我来讲」苇海深处养鹤人

来源: 东北新闻网
2022-01-20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盘锦,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即日起,“一城风华 盘锦有YOUNG——讲好盘锦故事”活动开讲了。本次活动中所有故事都将以城市为背景,以人物为主线,以情感为媒介展开,着重传递盘锦正能量,为盘锦“十四五”打造全新开局。您可以关注身边的事儿,无论是生活中的爱岗敬业、爱心助人,还是身边人的爱国奉献、文化传承,抑或是经历过的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创新创业,只要感动过您,振奋过您,就是我们需要的好故事。

初秋的黎明水一样清凉,一轮旭日刚从紫霭中探出月牙样的颅顶,辽河口湿地就沸腾了起来,鸥鸣鹤舞好不热闹。而比这些湿地精灵更早起来的是苇荡里的养鹤人。脸色黧黑、身材瘦削的赵仕伟拎着准备好的早餐笑眯眯地打开鹤舍的大门,一群刚刚睡醒的小鹤欢快地围过来……

这样一夜要起来数次巡视,黎明未至便已起身,辛苦忙碌的工作,赵仕伟已经干了二十九年。二十九年,他扎根基层,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带领同事成功孵化了240余只丹顶鹤,他为野生动物保护、丹顶鹤繁殖、驯化、野化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干一行爱一行,扎根苇海伴鹤行

199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21岁的赵仕伟被分配到辽河口(原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站工作,当上一名人工养鹤员。“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的工作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鸟类守护者。”秉承着这样的信念,赵仕伟在这苇荡深处扎下了根。最初那两年,鹤站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像样的路,异常艰苦的环境没让赵仕伟打退堂鼓,但大雨连着下几天真让赵仕伟发愁啊,人吃的米蔬送不进来,鹤吃的鱼虾也送不进来。看着鹤舍里那三只嗷嗷待哺的丹顶鹤,他挑着两个水桶就出了门。雨水最深处没到了腰,脚下的泥路被泡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陷得老深,拔腿都费劲,但他咬着牙走了六七公里的路。到了老乡家里,买了粮食、泥鳅,挑上往回走,几十公斤的担子压得肩头红肿生疼,眼看着路走了一半,脚下一滑摔倒了。粮食洒了,泥鳅顺着泥水逃之夭夭。虽然心疼得直跺脚,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没法子,还得掉头重新进村买东西……

这样的日子很苦,一些同学、校友在外面发了家,劝他辞了这收入不高,受累不少的工作,跟着他们去发财。但赵仕伟拒绝了。他说,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另外,他喜欢丹顶鹤这种姿态闲雅、兼具美德的湿地精灵。

辛勤投喂,为盘锦的冬天留住鹤影

盘锦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一个重要停歇地,尤其春季迁徙到盘锦湿地的鸟类,食物供应尤为重要。时值冬末春初,大地尚未解冻,鸟类所需的食物极其匮乏,人工投食也就成为鸟类补充食物供应的主要方式。在鸟类春秋两季迁徙期间,赵仕伟还负责巡护和投食工作。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给候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配上充足、可口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增强体质,是它们安全迁飞到下一站的保证。赵仕伟每天除了投食以外,在巡护中仔细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种群数量和迁徙变化,并做好记录。

1997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航道保护区网络后。赵仕伟的工作量加大了,除了记录,还要分析总结鸟类迁徙过程中在盘锦湿地生活的规律,并从中查找丹顶鹤在盘锦越冬的可能性。在观察中他发现,在盘锦的丹顶鹤最晚在12月中旬河口封冻后才南迁,而最早的到第二年2月又迁回盘锦。而这一时期是盘锦野外最缺少食物和水源的时候。那么是不是说明丹顶鹤南迁不是因为温度低,而是因为食物匮乏?为了验证这样的猜想,他开始从秋季到冬季都在丹顶鹤集群地投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试验很有效果。从2012年,南迁到此的丹顶鹤小部分开始停留在盘锦湿地。到2018年,已有40余只丹顶鹤、6只灰鹤、1只白枕鹤、1只白头鹤也在此越冬。此项试验证明,盘锦是丹顶鹤繁殖地的最南限,如今又成为越冬地的最北限,二者在盘锦重合,说明盘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建立不迁徙的丹顶鹤种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刻苦钻研,救鹤孵鹤日以继夜

广袤的盘锦湿地位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辽河口。大量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或迁飞经过。多年来,病伤鸟时有发现。因此,鸟类的救护工作成为新的课题。赵仕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逐步掌握了一套救护鸟类的方法。2001年,彰武县发现四只丹顶鹤因误食拌有农药的种子,中毒症状明显。保护区领导驱车连夜接回,其中一只因中毒过重途中死亡,另外三只经过赵仕伟进行解毒处理,输液外加流食护理,一周后重新站起来。从事救护工作二十多年,经他手中,救护国家Ⅰ级、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一百多只,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三百余只,真正实现了“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人工饲养的丹顶鹤数量少,繁育需要人工授精、人工孵化、人工育雏。1996年,保护区人工饲养的一只丹顶鹤产蛋,他借鉴沈阳动物园的经验,开始了丹顶鹤人工孵化。

为了监测鹤卵的孵化情况,赵仕伟连续30多天日夜守候。眼见毛茸茸的雏鹤破壳而出,喜悦爬上赵仕伟的心头。三只鹤雏最让赵仕伟牵心的是“小不点”。鹤卵重量240克—280克,但孵化“小不点”的卵才216克,出壳后的鹤雏脚趾发育不良,身体瘦小,赵仕伟便给它起名为“小不点儿”, 他每天给“小不点儿” 增加营养,一直到长成成鹤。

2005年,他摸索出丹顶鹤自然交尾与人工授精、亲鸟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甚幻战相结合的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他给了我们一组数据:自然状态下受精率、出雏率、成活率大约在40%至50%,人工繁育后,蛋的受初牺精率达80%,孵化成活脚脱抖率在90%以上。迄今,已成功繁育丹顶鹤240多只。

保护区的鹤“人丁兴旺”,但曾经朝气蓬勃的赵仕伟却老了,看上去比同龄人还要老十来岁。也难怪,这二十几年他的工作不分昼夜,很少回家,婚礼是在鹤站办的,蜜月也是在鹤站度过的,一年在单位得住200多天。今年孵化了40多只丹顶鹤,最晚一批孵化的小鹤已50多个日龄,赵仕伟从四月起就没回过家,孵化时昼夜小心翼翼,两个小时一次的晾蛋、调温度和湿度;鹤还小时,一晚要起六七次巡视。当然多年养鹤,赵仕伟早已经对鹤的习性了如指掌,比如人工孵化时,他用眼皮一贴蛋壳便知温度适宜否;听听鹤鸣,看看鹤羽毛就知鹤是否健康这项工作他越做越得心应手。

  放归自然,养鹤人放眼量风物

养鹤二十余载,赵仕伟的眼界在不断开阔,认识也有所改变。以前看到鹤粘着自己,他就像一个儿女绕膝的父亲一样欣慰,而如今,他尽量与鹤保持着距离,为的是让它们能够保持野性,回归自然。增加野生丹顶鹤的种群数量,为野生种群注入新鲜血液。

“自家圈养的鹤,如果放飞,真是不放心,最好是给他找到野生丹顶鹤做伴侣……”赵仕伟真像准备嫁姑娘的老汉。从2010年开始,他发现每当鸟类迁徙季节,时常有离群的孤鹤飞到保护区长时间逗留,赵仕伟尝试每年向野外散放几只成年鹤,与野生鹤组成家庭,提高在盘锦繁殖的野外种群数量。

2015年,随着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加,年轻后辈鹤和亚成体数量达到了25只,赵仕伟又在进行新的科研项目,就是为在盘锦湿地建立丹顶鹤不迁徙种群打基础。他每天无论多忙,他上午9点、下午3点都要到驯飞场地,对人工饲养的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锻炼它们觅食和飞翔,完成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赵仕伟看来,野化绝不是放归自然就不管了,放生是简单的,放生之后能不能生存下去才是关键,野化训练就是要对丹顶鹤负责。这项任务很艰巨,赵仕伟守得住了寂寞,耐得住了辛苦。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有50只人工饲养的丹顶鹤放飞自然。

如今,赵仕伟看着他亲手救护和繁育的丹顶鹤,飞翔于红滩绿苇之上,内心充满无比喜悦和自豪。问他得失,这个老党员说没计算过,但一辈子做一件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养了半辈子鹤的他最大的理想是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壮大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生态平衡,然后再不需要养鹤人。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