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畅通销路 草莓产业提速

如今,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东港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高速”畅通销路 草莓产业提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24 09: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以前往哈尔滨运送草莓得20多个小时,高速公路通了以后,10多个小时就到了,时间缩短一半。”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党总支书记付晓利告诉记者。

从1994年开始扣草莓大棚,到现在,付晓利已经种植27年草莓。27年间,他见证了东港草莓产业的由衰到兴,从最初的销售艰难,到如今的供不应求。“最开始我们自己拉草莓到外地卖,卖得不好,果损也大。后来,就找外地的商贩来收。”提及当初开拓市场的经历,付晓利很感慨。未通高速公路之前,由东港开车到大连需耗时7个多小时,到哈尔滨则需20多个小时。由于当时包装水平有限,加之路上颠簸,致使草莓在运输途中损耗较大,销量和产值都较低。

2005年,丹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高速的开通成为东港莓农的福音,通过冷链高速运输,草莓抵达沈阳、大连只需3个多小时,运往广东地区只需24小时。高速打通了草莓的销路,提升了运送速度,推动东港草莓产业加速发展。

“以前,草莓只能在东三省销售,现在,草莓能销往全国各地,销路不再是难题;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商贩收购,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对接大城市的超市,利润更高了。”付晓利说。

1994年前后,李家店村的设施草莓大棚不足10栋。2010年前后,设施草莓大棚已发展到600余栋。今年,全村设施草莓大棚已超千栋。如今,草莓生产已成为李家店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有600余户1900余人从事设施草莓生产。2015年,付晓利带领草莓种植户集中发展草莓产业,成立了东港市马家岗富源草莓专业合作社,后又成立了东港市椅圈镇李家店村圣济草莓专业合作社等10家草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担负起全村草莓生产的总体规划、发展、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工作,全村现有85%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高速公路的开通对东港草莓销售影响很大,草莓及时快速送达,能更好地保障草莓的果品。外地客户能尝到最新鲜的草莓,提高对东港草莓的认知度,从而推动这一产业更好发展。”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刁玉峰介绍说。

记者从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了解到,2005年,东港草莓占地面积为11.08万亩、产量20.1万吨、产值4.5亿元;2020年,东港草莓占地面积已达17.3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54亿元。东港共有10万户农民、5000多名经纪人及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年出口草莓制品近4万吨,创汇达3500多万美元。东港草莓于2011年跻身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名单,连续多年被评估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77.5亿元。

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让农户获得更大收益,也使东港从事草莓产业的组织更加规范。作为较早一批从事草莓生产和销售的马廷东,从早期的单打独斗,到后来成立圣野浆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进行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合作社模式下,带动周边草莓种植户抱团取暖,将草莓产业做大做强,一同走上致富路。

如今,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东港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