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科院金属所扶贫干部宋卫东在荒地村驻村的第3年,在2019年荒地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后,这也是宋卫东在村里的最后一年。
荒地村位于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朝阳镇,曾是远近皆知的贫困村。这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靠种玉米为生,全村625户,曾有1/6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宋卫东是金属所管理干部,本应该在2017年过上悠闲退休生活的他,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加入中科院沈阳分院科技扶贫工作队,担任岫岩县朝阳镇荒地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
如果说驻村第一书记是扶贫工作的“司令员”,那么第一副书记就是“政委”,要做好扶贫的思想工作。宋卫东吃住在村里,和村里干部谈工作,和乡亲们拉家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精准扶贫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后没多久,宋卫东发现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团结,党的基层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这几年先后换了三个党支部书记。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宋卫东经常反复地与村支书、主任等谈心、交流,做思想工作,统一思想,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终于使他们在工作中拧成一股绳。
两委的气顺了,工作也好干了。他和村两委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
为了做到精准扶贫,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保一户一政策落实到位。走到田间地头,坐到贫困户的炕头,宋卫东面对面、心贴心地与他们唠家常。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困难,了解他们以后想怎么发展、怎样脱贫。把他们的情况摸准、摸实,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村里原来3米宽的水泥路,要扩成6米宽的国家二级公路,但由于要占用村民的院墙和承包土地,受到个别村民阻挠,扩路工作迟迟开展不起来。宋卫东和工作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他们修路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大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长7公里,经过7个村小组的柏油公路于2019年终于顺利通车。
宋卫东还把贫困户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心上,他经常到学校、贫困户家走访。发现有上学困难的孩子,他就及时向沈阳分院领导汇报,并把个人捐助的资金精准送到贫困户家中。他还联系金属所的科技专家到学校给孩子做科普实验,讲解科技知识,打开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由于沈阳分院的资助,荒地村里每年都有一批孩子考上县重点高中。
由于村里条件差,宋卫东患上了严重的湿疹。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请医生给开好药,带回村里服用,坚持在扶贫岗位上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沈阳分院扶贫工作组和宋卫东的努力下,荒地村做起了香菇产业,现在大棚已发展到300个,年收入近千万元。宋卫东耐心细致的工作也多次获得朝阳镇党委书记的好评,被朝阳镇党委评为5星级党员。2020年他荣获了中科院沈阳分院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就要离开扶贫岗位的宋卫东,对已经变成先进村的荒地村恋恋不舍,这里倾注了他3年的心血和汗水,他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还要经常回村里看看。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