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精神,让你努力前行——本报记者战“疫”感受

1月27日一早,本来还沉浸在一家老少三代人共度新春佳节的喜悦心情里,报社一个电话,我就直接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冠肺炎防控采访的一线。我知道,我还会一直站在桓仁防控疫情采访的第一线,因为那里时时发生的感人故事需要我去报道、去传递。

总有一种精神,让你努力前行——本报记者战“疫”感受

来源: 本溪日报
2020-02-13 19: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7日一早,本来还沉浸在一家老少三代人共度新春佳节的喜悦心情里,报社一个电话,我就直接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冠肺炎防控采访的一线。由此,开始了连续16天奋战在防控一线采访的历程。  我今年57岁,在报社一线采访队伍里算得上是“老大哥”了,由于年龄大了,又长期奔波在桓仁第一线采访,痛风、腰脱等疾病在我身上显现,并时时折磨着我。1月29日,我从一线采访归来,赶到办公室写完3篇稿件准备下班,没想到关上电脑一起身,腰脱犯了,一个趔趄倒在长椅上起不来了。由于防控疫情,家人按规定都不准出屋,每天由我下班买菜。但此时我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在单位里躺着,心里想着家里人期盼的眼神。直到1个多小时后,感到身子舒展了一些,才慢慢起来,浑身像散架一样用了50多分钟走回了只有600多米远的家中。但第二天我一早就赶往采访现场,《天使这样战斗在防疫第一线》、《桓仁县高速公路口严格排查过往车辆为平安桓仁筑牢绿色通道》等多篇稿件实时传递着桓仁县防控疫情的声音。因为我知道,跟他们在一起,并记录这个时刻,是一个新闻人对坚守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最大的支持。  在采访中,防控第一线卡点人员的奉献精神时时感动着我,同时也激励着我去完成一次次采访任务。记得2月1日一大早,那天气温出奇冷。本来我已经完成了一天的采访任务准备回家吃饭,当时已是下午4点来钟,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同志还站在八卦城顺城社区一个弃管小区的门口跺着脚值班。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我,忙停下车对她进行现场采访。她告诉我她叫孟繁莹,是县环保局一名80后干部,她虽然在这值班已经将近一天了,但却认为自己不算什么。她说:“在全县的防控疫情中像她这样的人有好几百名呢,他们都像她一样每天守着77个没有物业的弃管小区。”听着她的话,看着她冻得发抖的身体,我的心被她的精神感染了,忙又赶回单位,写出《小区胡同口的守门神 》的稿件发回报社。虽然当日回到家已经是晚上6点多钟了,但心中却升起一缕缕温暖,在这个寒冬之夜,有多少不知名的人在默默地守护着千家万户百姓的安康啊,我这匹新闻战线的“老马”也不能输给80后、90后的新兵。  因疫情的特殊性,有时,深入第一线采访也受局限。特别是居于辽东大山里的桓仁县各个乡镇村屯路途遥远,再加上受特殊时期防控要求的局限,一个村的好经验就很难深入一线进行采访。面对困难怎么办?困难总是没有办法多。于是,我就通过县内各级组织用手机与采访对象联系上,电话采访他们在防控工作中的一幕幕感人故事,再反复向其所在乡镇核实。这样,我撰写出《大南沟村将“产业微信群”改为“防控微信群” 构成村里全覆盖网络防控“绿色交通线”》、《普乐堡派出所“话聊”温暖隔离人员心》等一批经验消息。虽然这样的采访相对时间长,还费事儿,但却能把在桓仁偏远山区有价值的防控经验介绍出去。  在这特殊的16天里,虽然辛苦,但总有一种精神,让我停不下来脚步,努力前行,我时时被采访中遇见的一个个温情人物和故事感动着。我知道,我还会一直站在桓仁防控疫情采访的第一线,因为那里时时发生的感人故事需要我去报道、去传递。  记者感言:奉献和付出,战斗与坚守,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不是口号,不是文字矫情,而是在城区街巷、在乡镇山村无数放弃休息工作在防控一线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中有退休的古稀老人,有青春正当年的80后、90后;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在人民需要、祖国需要的时刻,用付出和奉献竖起了一面面战胜“疫魔”的旗帜。我有幸能成为他们的一员,在这个早春,和他们一道,用真情迎接美丽春天的到来,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