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研究》学术期刊正式创刊

《红山文化研究》学术期刊正式创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17: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983年11月2日,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出土了红山文化女神面具,这件距今约5000年的文物被认为是中国史前社会精神信仰与艺术观念的重要象征。42年后的同一天,2025年11月2日,《红山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在沈阳正式创刊,为红山文化研究建立了长期、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

《红山文化研究》学术期刊设置了多个研究方向,包括 “田野考古新发现”“物质文化研究”“社会文化论文”“比较文明研究” “学术史与方法论”“国际视野”六大研究方向。期刊主任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担任,主编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白宝玉,编委会成员包括贾笑冰、Pauline Sebillaud (法国)、Christian E. Peterson (加拿大)等国内外知名学者。

长期以来,红山文化研究成果多散见各处,缺乏一个集中呈现、深度交流的专业平台,甚至存在“考古发现多、系统研究少”“单点探索多、跨域整合少”的现象。

“期刊创办的核心宗旨是以学术为基,传承红山文明根脉;以创新为要,破解文明发展谜题;以开放为径,搭建中外交流平台,希望期刊能成为连接考古发掘现场与学术研究殿堂的桥梁,汇聚老中青三代学者智慧的磁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灿烂成就的窗口。”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红山文化研究》编委会主任顾玉才说。

当前,随着红山文化考古成果不断涌现,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海外学者深入参与红山文化研究讨论。

杂志编委、夏威夷大学人类学家柯睿思今年6月在辽宁省朝阳市举行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上表示,红山社会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繁荣的状态,这种稳定的发展态势源于其独特的仪式组织,并且红山文明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自然发展历程有所不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为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美国汉学家江伊莉着重强调了红山文化的全球意义。她介绍,红山文化呈现出此前在中国境内未曾见过的文化元素,并且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红山文化可与中美洲、南美洲的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甚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相媲美。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楚天运说:“红山文化研究期刊正式创办,将成为挖掘红山文化重大价值的思想阵地和传播红山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辽宁省将全力支持期刊发展,依托红山文化独特资源优势,深化跨区域、跨学科研究合作,让红山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王瑞祥|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视频 杜沁轩|摄影 杜津伏 )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