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开幕式在沈阳音乐学院三好校区室内乐演奏厅隆重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杨燕迪,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喦及省音乐家协会相关领导,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副院长庞渤、张策,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出版单位的百余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编辑及青年学人出席开幕式。共同探讨音乐评论未来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繁荣与进步。开幕式由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刘小龙教授主持。
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致辞。他回顾了学院87年的发展历程,指出鲁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伟大实践的历史结晶,始终与党的文艺事业同频共振、薪火相传。沈阳音乐学院作为鲁艺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时代发声”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文艺评论体系建设中积极作为、不断探索。他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鲁艺传统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评论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展以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为支撑的高水平文艺评论基地建设。本届年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学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协同与学术引领,也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音乐评论体系建设、繁荣新时代文艺事业注入沈音力量。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磊致辞(上海音乐学院王丹丹教授代读)。他指出,本次活动主题精准契合相关指导意见要求,为行业搭建优质平台。他回顾了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评论领域的深厚历史底蕴及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果,并强调:新时代音乐评论,既要坚守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价标准,更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表示,本届年会将激励更多人士投身文艺评论事业,上海音乐学院愿与各界加强合作,共同引领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杨燕迪致辞。他指出,本届年会汇聚史学、美学、创作、表演等多个领域杰出人才,充分彰显音乐评论学会作为最具综合性专业学会的独特优势。他强调,学会不仅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成长平台,推荐学生成果的展示,还致力于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音乐评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面对音乐事业的高速发展与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会将团结带领广大音乐评论工作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时代考验。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致辞。他回顾了学会自成立以来21年的发展历程,指出音乐评论协会秉持稳定、团结和务实的传统,始终坚持开展高频率、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在青年评论人才培养和音乐评论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作为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届年会组织严密、参与广泛,百余名学者的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音乐评论事业的繁荣与活力。在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将团结带领全国音乐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音乐评论事业迈向新高度。
开幕式举办了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颁奖仪式,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明言宣布获奖者名单,杨燕迪与王次炤为获奖者颁奖。本次活动分乐评、书评两个组别,共评选出40篇优秀评论文章,涵盖音乐评论多个领域。这些论文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展现了我国音乐评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生人才力量,为推动音乐评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沈阳音乐学院文艺评论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开幕式上举行。林喦与赵恒心共同为中心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是沈阳音乐学院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艺全面繁荣号召的重要举措。旨在针对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类别开展文艺批评,宣传东北地区文艺发展和优秀成果,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此次年会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以三场平行会场为核心载体,汇聚学术力量展开深度交流。会议设八场“学者论坛”、六场“推优专题”与四场“青年圆桌”,与会学人围绕理论创新、创作品评、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通过研讨厘清领域研究热点、以成果展示彰显多元发展方向、借人才培养夯实后备力量,多维度发力下,进一步明确中国音乐评论由“写作实践”向“学科体系”迈进的核心方向,为中国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筑牢根基、贡献力量。
(高源励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摄影 王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