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连市将知识产权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全局,以“创造提质、运用提能、保护提效、服务提档”为主线,全方位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连市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城市;大连(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优化布局设计,构建创新发展“筋骨框架”
大连市委、市政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出台《大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2-2035年)》《大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方案》《大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构建“1+N”多维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金普新区、甘井子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辐射带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聚焦洁净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区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累计建成国家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家、省级导航基地9家,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7家,成功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33项,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专利群。指导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东北首张ISO 56005三级证书,为区域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融合树立了标杆。
促进转化运用,释放创新发展“核心效能”
申报建设国家洁净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聚焦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推动专利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助力大连打造“东北亚洁净能源中心”。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建成中山区医工领域、长海县海洋领域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形成“研发创造+保护运用+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00余笔,质押金额107亿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成功入选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大连大学推动238项专利向中小企业开放许可,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了“大连方案”。
创新“知识产权+金融”融合模式,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开发专利技术成果估值系统,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精准评估与高效融资。
完善保护体系,织密创新发展“坚固防线”
加快推进《大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大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建立对重复侵权、故意侵权主体列严制度,完成全省首例商标类行政调解加司法确认,与市中院率先建立专利行政裁决告知制度,设立省内首个知识产权“共享法庭”,实现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无缝衔接,诉源治理成效显著。
创新“行政+司法+行业”协同保护模式,与市中院、市公安局联合建立技术调查官“共享共用”机制,选聘涵盖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的40余名技术专家担任技术调查官,携手破解知识产权案件技术认定难题。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形成一批典型经验。
加强区域协同保护,与威海、烟台、丹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签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合作协议,推动地理标志保护提质增效。
提升服务能级,打造创新发展“优质生态”
完善服务体系。建成多层次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涵盖国家、省、市各级信息服务网点27家,设立商标注册窗口3个,实现版权、商标、专利“一窗通办”,切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多项服务案例获国家认可,大连化物所TISC中心“搭建自主可控数据平台”入选2023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全省首次),“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案例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优秀案例,大连理工大学“全域赋能‘三链协同’”案例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十佳案例(东北地区唯一),我市申报的“搭建商标品牌建设服务体系 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入选国家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服务能力持续领跑东北。
壮大服务集群。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社会化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大连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中山区积极建设省级集聚区。建立大连市知识产权专家库,入库专家306人,辐射专利审查、法律实务、产业研究等领域,为重大项目、重大案件提供专业支撑。推进知识产权教育普及,培育中小学及技工院校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56所,其中国家级试点学校2所、市级示范学校24所,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
未来,大连市将聚焦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升创新创造能级。进一步扩大高价值专利培育规模,挖掘洁净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资源,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及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力度。推动大连(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服务向更多领域扩容,助力创新主体快速获得专利授权,抢占市场先机。
提升转化运用效能,促进价值充分涌流。用好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来连参展、路演、对接,助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围绕区域产业特色,持续推动各县市区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知识产权生态产业园区,引导专交会洽谈成功项目落地转化。加快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能。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强化保护高地建设,凝聚协同保护合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打造“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推进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协作协议,凝聚区域保护合力。深化自贸区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多合一”集中统一管理,打造知识产权改革创新“试验田”。
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增强综合支撑能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满足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多元需求。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规范和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群。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推进商标申请及商标运用推广,提升商标品牌价值。(井惠群丨编辑:中国日报社大连记者站 张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