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正以更清晰的国际表达走向世界。沈阳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以中国日报“国际沈系列 #国际沈杠杠滴#”17期外宣视频为重要抓手,通过可核验的事实数据、现场场景与多主体访谈,系统呈现“创新、文化、发展、开放”四个维度的城市图景。这一传播实践与沈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相呼应: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广“国际沈”城市形象,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城市。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肩负“内联东北、外接东北亚”的战略使命,在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鲜明的特色、更坚实的项目支撑,打造城市国际传播新样本。
创新,是“国际沈”影像叙事的第一动词。在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园,新能源飞机RX4E从实验室驶向适航认证通道,按照CCAR Part 23推进验证,折射出“研发—标准—市场”的完整链条;在浑南,“中国机器人之父”创立的新松企业以“1300余项发明专利、出口40余国、服务4000余国际客户”的量化指标,直观呈现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市场认可的双向奔赴。从皇姑区跨区域布局11个创新中心,到大东区推进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测试道路建设,创新元素在城市网络中加速流动。业内人士指出,这一“以场景促应用、以应用带产业”的路径,与《行动纲要》提出的“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通研发—转化通道、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高度契合,也为老工业基地实现结构性跃迁提供了实证。
文化,让这座城的根与魂可感可亲。沈阳故宫与福陵、昭陵构成的“一宫两陵”,与距今约7200年的新乐文化、2300余年的城市建筑史,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历史坐标系。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存量历史”正通过系统性的“活化行动”转化为“增量消费”。在沈河老城,街巷更新、非遗入景、沉浸式戏剧入驻,传统与时尚彼此点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制笔工艺活化石”的“胡魁章笔庄”,与“森林中的世博园”一静一动,呈现出城市文脉的厚度与生态之美。以苏家屯的生态旅游节、冷面节、啤酒节、荷花音乐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节事,串联起“市民参与—文化消费—国际交往”的生活化场景。文化学者评价称,“国际沈”在叙事层面不止于“名片展示”,而是通过“翻新—引进—创设”等动词链,展现文化遗产保护性修复与当代表达的全过程,这种“可视化证据”显著提升了对外传播的可信度与亲和力。
发展,是广大市场主体与城市治理协同发力的现场实录。大东区新能源汽车年产目标7.8万辆,标注出制造业绿色智能化转型的“规模阈值”;新民市“在工厂里种蔬菜”的农业新模式,叠加电商渠道“畅销全国”的市场路径,展示现代农业的组织重构与供应链重塑。作为会展之城,沈阳年均举办200余场大型会展与展示,连接资本、技术与市场,形成“项目落地—产业引入—消费拉动”的良性循环。商业方面,从中街、太原街,到奥体、浑南等商圈,消费新场景迭代频出,丰富的城市生活图谱也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内容。观察人士认为,“以项目论英雄、以实绩定成色”的现实主义表达,减少了“概念化叙述”,更符合国际受众的观察习惯,也与《行动纲要》强调的“制造业当家、服务业提质、都市圈协同发展”相一致。
开放,连接城市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通达50余座海外城市,辐射莫斯科、华沙等欧亚节点,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钢铁驼队”;沈阳综合保税区近海园区先行启动区建设稳步推进,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从“和平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国际赛事,到更完善的国际友好公共服务供给,沈阳正在以可居、可业、可游的综合体验迎接全球友人。在“国际沈”影像中,澳大利亚驻沈阳总领馆代总领事、宝马研发中心负责人、中欧数字联盟企业家等先后出镜,以think、find、like等主观感受与professional、high-quality等评价性词汇,给出了“他者视角”的背书。通道可达、制度可感、生活可居的“三位一体”表达,是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城市形象的关键支点。
“国际沈”系列视频形成了鲜明的叙事实践:以“动词驱动”呈现实打实的城市行动;以“识别/命名”的关系过程凝练城市属性与定位;以“他者感知”引入跨文化口碑。这种“行动证据—身份定位—他者背书”的闭环,不仅提升了传播的事实密度与可信度,也构建起更易被国际受众理解和记忆的“沈阳叙事”。传播领域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一系列影像与《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在目标与方法上同频共振:通过项目、平台与政策的实质性推动,把“政策语言”有效转译为“国际语言”,使城市形象从愿景走向可证。
国家层面,“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入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对外开放与国际传播的大国叙事框架;RCEP的生效实施与多边金融合作的推进,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拓展了制度空间。置身其间的沈阳,正在把地缘区位、产业底座、文化资源与开放通道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比较优势。沈阳在科创平台建设、文化遗产活化、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会展经济能级提升、中欧班列通道效能提升、综合保税区制度创新、国际友好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夯实“国际沈”形象的现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沈”的表达并非“单向输出”,而是通过数据可核、案例可感、人物可亲的方式,构建起双向互动的传播界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工程师、青年学子与海外朋友成为这座城市的“共叙者”。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钢铁意志,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胸怀,沈阳把坚韧、自强、担当的精神转化为治理智慧与城市温度,用真实与专业为“国际沈”形象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历史奔涌,文明赓续。今天的沈阳,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以发展为纸、以开放为卷,绘就“东北亚开放新枢纽、文明交流新高地”的时代画卷。随着《行动纲要(2025-2035年)》的深入实施,城市在科技创新、文化活化、产业升级与制度型开放上的系统发力,将为“国际沈”的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一线素材。在百年变局中,一座可感、可信、可敬、可期的沈阳,正在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讲述中国城市的新时代叙事。
(作者:王静 中共党员 博士 副教授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