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新时代美育与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论坛暨大中小学校美育协作发展会议”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12位全国美育教指委专家、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1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副司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驻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级巡视员万丽君等专家,辽宁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斌,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唐尧,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姜凤春,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松,党委常委、副校长唐立宝等专家和领导出席开幕仪式。来自省内部分高校、沈阳师范大学25所基地校、省内部分中小学的教师代表以及学校相关单位教师参加了开幕仪式。会议由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美育研究院院长佟玉平主持。
万丽君代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沈阳师范大学在美育和艺术学科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从美育理念、美育政策、美育成果、美育发展四个层面进行深入介绍,并从宏观角度对美育研究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沈阳师范大学发挥综合类大学学科优势,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学校美育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
龚建斌对沈阳师范大学近些年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在美育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认为此次会议是我们在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要立足全局,深刻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战略意义;要聚焦关键,系统推进美育与艺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担当,凝聚新时代辽宁美育发展的磅礴合力,奋力谱写新时代辽宁美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姜凤春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如何推动新时代美育与艺术学学科建设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实践性”的融合中找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沈师美育模式”的具体做法,展现了沈阳师范大学在搭建大中小学校一体化美育平台中的独特优势,认为当高校的理论高度与中小学的实践温度、社会资源的支撑广度互相交汇,我们必将探索出“以美润心、以文化人”的辽宁路径。
龚建斌与杨松共同为沈阳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揭牌。省内31所大中小学校签署了《大中小学校美育协作发展倡议书》。唐尧和唐立宝为27所中小学校授牌。中小学校长代表分享了中学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打造与校园文化浸润的宝贵经验,介绍了小学阶段“大美育”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范式与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典型经验。会议期间,沈阳师范大学向参会的领导、专家及大中小学校代表展示了学校的美育成果。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洪教授作会议主旨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美育与艺术学科建设和大中小学美育协作发展的重要问题,并深入剖析其相互关系。
在美育学术论坛环节,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尹爱青教授以《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师美育素养》为题,对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行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以《学校美育浸润现状、问题与策略》为题,对美育浸润行动的必要性、目标导向和践行现状进行分析;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赵洪教授以《落实美育浸润行动 推动学校美育创新发展》为题,阐述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工作方向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美育浸润行动的创新举措;中央美术学院宋修见教授以《大历史观下的艺术与审美再思考》为题,从社会、历史和需求导向角度分析美育的重要性;中国美术学院杜卫教授以《解读经典作品的能力是美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为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
在艺术学学科学术论坛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以《艺术学百转曲折的学科历史进程》为题,对新学科专业目录“艺术学”学科进行解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伟教授以《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为题,分析了艺术学学科对于沈师的意义、艺术学学科的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以《高质量加速艺术学科建设的策略》为题,阐述了美育学科建设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以《建构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何在》为题,对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历史背景、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以《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为题,从“去中心化”、分层化、大众化和意义“微化”四个方面阐述艺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美育与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论坛暨大中小学校美育协作发展会议的召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创新实践。沈阳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致力于构建具有沈阳师范大学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张洋 王艾婷|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