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征程中,海洋经济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6月28日,由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北方海专业委员会、大连财经学院联合主办的“海洋经济创新驱动・东北全面振兴”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产业经济与东北全面振兴研讨会举行。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海洋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和“金融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
大连财经学院与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聘请了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姜瑞春研究员、姜岩研究员等五位专家担任大连财经学院学术导师。双方将致力于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合作,携手推进海洋经济的创新与进步。
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主题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万强指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破解传统产业衰退与结构性矛盾。东北面临传统重化产品需求下降、区域协调不足、产业链低端锁定等深层次问题。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需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堵点,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针对东北全面振兴,他强调“十五五”规划需明确战略安排,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同时,需加强三省一区合作机制,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东北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示范区。
大连海事大学黄庆波教授针对辽宁海洋经济总量小、增速慢、创新薄弱等问题,提出三点突破路径:一是深化“中日韩自贸区”合作,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二是构建“一核两翼多点”海洋产业布局,发展深海养殖、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三是强化政策统筹,将海洋经济纳入“十五五”规划,争取国家海洋科技专项支持,推动大连对标新加坡、鹿特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辽宁师范大学彭飞教授指出,辽宁拥有全国第二的湿地面积、第四的海水养殖规模及领先的船舶制造产能,但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比偏低,专利数量仅为山东的1/7,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涉海企业以传统制造为主(如船舶、海盐),民营科技企业匮乏。他强调,辽宁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依托大连海事大学、中科院等机构打造海洋科技联合体,聚焦深海探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一核两翼”(大连创新核心+沈阳、锦州支撑翼)发展模式,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氢能船舶等新兴产业;三是强化政策保障,设立海洋科技专项基金,推动“大连海洋强市”试点,探索生态修复与碳汇交易联动机制。最终目标是依托东北海陆大通道,将辽宁建设为东北亚海洋科技创新枢纽,为东北振兴注入“蓝色动能”。
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专家就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达成多项共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各方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为东北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子平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