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货节的面塑非遗摊位上,我静静地用竹签挑起一小团染成藤黄的面团,轻轻粘在掌心那只"皮卡丘"头顶。中国师傅在一旁笑着点上白点:“这里要粘上眼睛才传神。”不禁让我想起三年前在俄罗斯的一个中国文化展上偶然见到的那些面塑群像,现如今我来到中国沈阳竟可以亲身体验它的制作过程,也许正是这份发自心底的热爱带给我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我是俄罗斯坦波夫州立技术大学的学生,2023年我获得了俄罗斯教育部授予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奖学金,有资格在2024年到国外学习,因为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喜欢中国的美食和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术,加之现今中国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我想到中国来学习人工智能,未来能够为中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知道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我的学长斯特金在沈阳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学习后回到俄罗斯顺利拿到硕士学位,他说这所学院有“智能制造研究院”、“信息感知与边缘计算重点实验室”、“智能芯片与网络技术创新应用实验室”等权威的教学科研平台,在这里可以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在他的推荐和鼓励下,2024年秋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离开俄罗斯来到沈阳,来到沈阳工业大学。一到机场就有中国同学接我,为我安排好住宿,带我熟悉校园、实验室,老师们亲切和善,悉心指导我的学业,让身在异国的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起初,我苦恼于中文术语的复杂性,但在导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将俄语中语法分析思维融入人工智能处理研究,逐渐让我摆脱困境,使学业有所进展。
在沈阳工业大学,我不仅可以安心学习、完成学业更能够在我向往的城市里快乐生活。
来到沈阳我才发现沈阳是一座超乎我的想象的、美丽的、现代的、超大城市。我喜欢沈阳的四季分明:春天的大街小巷,桃花纷飞;夏天的浑河岸边,杨柳扶风;秋天的校园,金黄灿烂;冬天的沈阳故宫,银装素裹。
我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饺子。我第一次吃饺子是在今年除夕夜学院组织的“庆新春,享年味”的文化体验活动上。老师耐心地教我们包饺子:擀开面团,先放陷、再捏边,来华留学生们沉浸在浓厚的中国传统节日氛围中,感受着一擀、一捏带来的乐趣。“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除夕夜,人们午夜12点一起吃饺子,辞旧迎新,寓意吉利。都是很简单的食材:面团、牛肉、洋葱和其他蔬菜,但是味道却好极了。我们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蘸着料汁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美味,这就是我的中国式幸福!
我真的很喜欢中国,很喜欢沈阳,喜欢她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喜欢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中俄在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也呈现出独特的互补性特征。俄罗斯在基础算法研究、数学建模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刚好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丰富的数据资源形成完美对接。在人工智能革命重塑全球科技版图的今天,中俄横跨欧亚大陆的智慧交融,正在孕育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力量。我有幸到中国来学习人工智能,必将努力为中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萨莎|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