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我国正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与支柱,辽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奠基地,要抢抓发展机遇,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深入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
一、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国际化新发展格局
辽宁要深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通过开放合作凸显辽宁作为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构建国际化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辽宁的区位和产业优势,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围绕汽车制造、新型医疗器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省市联动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内外资共享制造知识,加快外企技术溢出。支持省内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中俄、中日、中德等国际产业园区开发,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发挥辽宁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利用辽宁RCEP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输出优势产能、资本品牌、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例如,充分利用海陆大通道优势,积极推动中俄科技产业园落地辽宁,积极引进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人才进行技术转化,同时向外输出项目,努力打造东北地区对俄科技合作新窗口,借助辽宁航空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俄罗斯民用航空器的维护和保险的外包工作,努力参与到俄罗斯同我国在航空装备及其部件认证领域的合作中。
二、深度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辽宁要充分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抢抓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大好机遇,持续推进辽宁装备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重塑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为辽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夯实基础。坚持对内开放合作,继续大力推进辽宁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例如,制定东北振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致行动计划,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集成电路等领域联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布局,共建一批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完善产业承接转移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区域协作水平。加快辽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制造强省的企业项目对接,巩固辽宁省同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对外交流学习借鉴省外先进经验,加强企业合作与经济联系。例如,利用辽宁与山东隔海相望、地缘相亲、人文相通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协商在装备制造领域与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的深入交流;推动辽宁对口产业集群与枣庄市机床和矿山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青岛市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积极互动交流,促成合作,打造跨省市的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互补、技术互补。
三、深度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依据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规划要求,辽宁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要积极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为企业设立“碳账数据库”。从碳资产排查着手,通过企业的“碳账数据库”,动态展示企业月碳排放量、季碳排放量、年碳排放量、碳排放余额等详细数据,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碳资产情况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二是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强化产业绿色供应链的顶层设计,建立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估机制与监督管理体系。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培育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培育一批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依托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金州新区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等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三是推动行业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减煤限煤,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支持企业使用风能、电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辽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建设,加快打造阜新、朝阳新能源基地、铁岭源网荷储基地。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着力推进抚顺清原、大连庄河、本溪大雅河、葫芦岛兴城等重点抽水蓄能项目。推动大连、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市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作者:闫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研究助理、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李承芮,内蒙航天动力机械测试所财务专员;李昂,辽宁省技术经理人协会行业分析师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