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琴书自娱,有“移床就日檐闲卧,卧咏闲诗侧枕琴”、“七弦真得趣,万卷足生涯”的诗句,让人心驰神往。
在辽宁鞍山就有这样一个地方,素墙青檐,院内池塘不大,莲下鱼儿追着水中云影引人驻足,门前一丛茂盛小毛竹映着墙上刻有『虚琴室』的小木牌显得格外不同。虚琴室的张岩老师介绍道,『虚琴室』取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是自己十年前从外资企业辞职创办的古琴传承工作室,很小众,也很有性格,有着“四不收”的规矩,即小孩不收、人品不端不收、哗众者不收、求名利者不收。古琴馆应该想办法多去吸引学员才是,虚琴室“规矩”不少,颇显另类。
笔者了解到,虚琴室作为中国古琴知名流派——泛川派顾氏古琴传承人创办的琴馆,不乏出演宣传机会,但它很少参加活动,也鲜见其宣传。张岩老师透露,这样做是因为古琴的品性使然,我们应该尊崇古琴的清微淡雅,敬重抚琴与听琴之人和静恬淡的情韵与高节,仔细品味琴声里面蕴含着古代文人的清雅意境。琴和书在古代就是文人的符号,或者说是文人的两种精神寄托,都是不能割舍的。琴和书都饱含文人的情感,琴就是古琴,书有书籍和书法两层含义,它们在精神上相互促进相互升华,“琴书相和”就是这个意思。古琴和静清远、古淡恬逸,凝聚着文人的精神追求,有着“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般的洒脱,声音与格调无不透着文人的风骨。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随着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也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过去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短短二十年,古琴从不为人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闹之余,却发现如今很多人已无古人习琴的心境,粘染了当下社会浮躁习气。教授者,沽名钓誉胡乱创新有之、脱离基础吹嘘速成有之、冠以各式协会名头博人眼球有之,不一而足;习琴者,赶时髦追时尚者有之、求登台求考级者有之。很少有人在意古琴的人文精神,安安静静潜心读书,追求“琴以修身,书以立命”,思考古代文人追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心系苍生的精神情怀。二十年来,古琴经历着寻根、创新、传承的轮回,如今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坚持秉持传统古琴理念,内敛深沉,感受古人意趣,把最本源最传统的古琴传承下去。
虚琴室每年都要在内部举办多场雅集,形成了“乘物游心”“琴书相和”“蜀脉薪传”等雅集主题系列,为鞍山、辽宁爱好古琴、爱好诗书的人们提供更多交流机会。让人们在琴声中体会“放浪形骸之外,乐琴书以消忧”、“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缪”的清雅意境。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