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查海文化开创北方原始农业先河

“查海文化是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开创了北方原始农业的先河。”在众多考古会议场合,参与过查海遗址发掘的专家们一致这样表示。

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查海文化开创北方原始农业先河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3-02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查海文化是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开创了北方原始农业的先河。”在众多考古会议场合,参与过查海遗址发掘的专家们一致这样表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业是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生存的经济基础,它为中华文明这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因此,中华文明实质上就是一种农业文明。

中国的农业起源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为典型代表。而查海文化是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查海聚落的农业当时处于相对成熟的原始农业发展阶段。在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查海部落重要的遗物中,我们发现,查海农业的生产工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石铲、石锄、石刀、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等。

石斧出现于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和平整土地,也是火耕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据参与当年查海遗址考古发掘的专家胡健介绍,遗址出土的石斧质地坚硬,刃部锋利,并带有长期使用造成的崩痕。石铲、石锄也是原始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既可以用其松土锄草,又可以用来刨坑播种,兼有镐的作用。石磨盘、石磨棒主要用于研磨各类食物。专家们认为,石磨盘、石磨棒在查海聚落中利用率很高,在有的磨盘已磨成凹状,磨棒呈中间细两端粗的形状上可以看出,这显然是人们长期加工、研磨食物形成的。

查海遗址发掘出十几座窖穴是同时期遗址当中少有的现象。它的出现与剩余物品有关,并且与各类谷物贮备相关联。窖穴一般直径为1—2米之间,作为辅助性建筑分布于房址周围。经过对其复原比较,它们与现今中国北方地区农户所建的“粮仓”十分相像。

查海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农耕文化,当时人们还要通过渔猎获得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皮毛,以群体力量围猎捕兽,拉网捕鱼,满足人类生存需求。

据考古发现,我国原始农业大约经历了火耕农业和锄耕农业两个阶段。查海聚落那些可以捆绑、固定的复合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尤其大大缩短了火耕和锄耕的过程与时间,将原始农耕经济推向了新里程。

同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最初的家庭饲养业诞生。查海文化时期,家庭饲养业已经初步形成。

“在查海,与世界各地早期的饲养业一样,狗成为人类第一个动物朋友。”狗在几千年前,就尾随人类,捡拾人类丢弃的食物,享受与人的和谐相处,成为人类最早驯化和最忠实的朋友。猪也是查海氏族社会生活中被人类饲养的主要动物之一,在查海遗址的灶坑上,曾发现被烧烤的猪颌骨,同时还发现了大量马的骨骼出土。

由于饲养业的出现,部落逐渐产生了新的分工。部分猎人渐渐变成了农耕人,在查海近百户村落里,一部分人从事农耕生产,一部分人专门饲养牛、羊、猪、马,以维持部落生存发展。这样,从农业中又分离出一个新兴行业——牧业。它的出现,使当时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原始聚落建设又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

居落、农耕、饲养,构成了原始村落的基本条件,也使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按现有的发掘面积推测,早在8000年前,查海遗址是一个近千人的村落,他们以母系为核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捕鱼围猎,开启了漫漫人生旅程。(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