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大连市委常委吴开华重点介绍会议取得的成果,深入解读会议精神。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大民、大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孟伟、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曲晓新、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栾玉瑄先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总体情况和重要成果
大连市委常委 吴开华
11月4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届市委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重点在十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作出部署。会议选举产生了十三届市委常委和书记、副书记,通过了市纪委十三届一次全会选举结果。新当选的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发表讲话,对新一届市委加强自身建设提出六个方面要求,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宏伟目标和重大战略部署
(一)
坚持高质量发展
奋力挺进万亿GDP城市
党代会报告作出的“十个新突破”工作部署中,第一个就是“做强综合实力,在加快壮大经济规模上实现新突破”,鲜明提出“奋力挺进万亿GDP城市”。
报告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保持全市经济较快合理增速,力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大连市委着眼大连振兴发展大局,审时度势、科学研判确定的。
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三年过万亿”,是大连的时代责任。
首先,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大连市建设“两先区”任务的政治使命,是落实省委要求大连当好“跳高队”的责任担当。只有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发挥大连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这是大连加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大连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理应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19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万亿(不含直辖市),大连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与大连的城市地位是不匹配的。如果不能尽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大连就会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丧失机遇。
再次,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强调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发展速度,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也无从谈起。
同时,这更是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二,“三年过万亿”,大连具备坚实基础。
大连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大连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扎实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老字号”产业加快数字化蝶变,装备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数控轨道、核电等领域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
“原字号”产业实现全链条延伸,石化产业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双向突破,恒力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乙烯项目等投产运行,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新字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生命安全、洁净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
大连具有良好的创新资源。
大连创新资源丰富,在连高校和科研院所3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75家,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大连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策源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大连市具有领先的开放优势。
大连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在全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的优势明显。
大连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连市拥有1.2万余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仍有大量的未开发区域和正在建设的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些基础和优势,都是大连“三年过万亿”的底气。
第三,“三年过万亿”,大连拥有多重机遇。
一是近期出台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文件,给予大连诸多国家级政策支持。
二是经过多年蓄力,大连市经济日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大连市经济增速达到9.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领跑全省,部分指标逆势上扬,特别是三季度当季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大连市经济较强的增长韧性和良好的增长态势。
三是745万大连人民渴望腾飞、期盼振兴,加快发展的合力日益凝聚。特别是这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新班子成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作风务实,干劲足、决心大。这些因素,都为大连实现“三年过万亿”提供了坚强支撑。
目前,大连市委、市政府正在围绕“三年过万亿”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分年度、分地区进行任务分解。未来三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保持8%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2年,经济总量可以达到8300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9100亿元;到2024年,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10000亿元。
“三年过万亿”,是大连的时代责任,也是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个目标,必须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大连将坚持“定了干”,精准“算了干”,奋起直追、全力攻坚,确保完成“三年过万亿”目标任务。对此,大连有坚定的决心,也有必胜的信心。
(二)
做大城市经济规模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做大城市经济规模,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需要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党代会报告把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长兴岛经济区、金普新区等重点区域作为支撑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逐一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是大连市区域发展制度性创新成果的典范,将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东北新蛇口,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特别示范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东北亚对外开放新前沿。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规划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是辽宁省、大连市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共建的重大战略性产业新城,是深化央地合作、优化结构调整、助力东北振兴、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新项目、新平台、新模式。
太平湾实行政企合作、企业主导的“管委会+开发公司”专属综合开发模式。辽宁省市政府实行“能放皆放”的授权管理原则,积极引导、推动合作创新区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合作创新区争取、提供各类政策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大连市政府创新设立法定机构模式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审批服务等管理工作;招商局集团依托自身金融、产业等资源优势和综合实力,整合内外资源,合力推进合作创新区发展;招商局集团与省市合资成立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统一规划、统筹开发建设和运营。太平湾享有市级和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同时,全面引入前海市场化机制,着力打造东北最优营商环境。
太平湾合作创新示范区将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两年现雏形,五年成规模,2035年实现港城深度融合,2050年前建设成绿色低碳、多元活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之城,成为哈大经济带的中心区域之一。
▲ 太平湾规划愿景图
长兴岛经济区
长兴岛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将聚焦深度开发“原字号”,通过石油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流程优化和技术升级,建设现代绿色石化技术引领区。
同时,深挖产业链增值空间,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乙烯、丙烯、芳烃等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利用,提升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等下游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通过延伸加工和补链发展,形成产品更丰富、链条更完整、体系更完善、与下游其他产业关联度更高的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集群,形成石化全产业发展体系,彻底改变大连市石化产业“油头大、化尾小”的局面。
至“十四五”期末,力争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00亿元,石化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初步建成功能分区明确、产业结合紧密、项目布局有序、公用工程统筹、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和谐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 恒力45万吨/年可降解新材料及配套产业项目效果图
金普新区
金普新区是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拥有自贸试验区、国家经开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众多“国字号”开放平台,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是推动东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深化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期间,金普新区将聚焦改造提升“老字号”,按照“智造新城”定位,发挥制造业最先进、对外贸易最便捷的区域和功能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做大经济规模上
巩固提升超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基础,努力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到速度领跑、质量领先,力争经济总量占据全市“半壁江山”。
在产业转型升级上
壮大现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文旅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重点推进大连数谷、中关村信息谷、大象慧云、华为超算中心、氢能产业园、特来电智慧充电网、电竞产业园、中触媒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数字技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在创新发展上
着力推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打造融通创新的引领标杆,着力培育发展“瞪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十四五”期间,金普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推进 “揭榜挂帅”项目100个,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
在改革开放上
继续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进一步擦亮大连自贸片区“全球最佳自由贸易区”品牌。进一步“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东南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将把对日经贸合作潜力发挥到极致,加快推进中日生态示范城建设,继续保持日资企业集聚发展的优势。
▲ 大连自贸片区
高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区是大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的重要指示,聚焦培育壮大“新字号”,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源、数字活力区、生态品质城”,成为大连市建设“两先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功能区。
高新区将围绕打造“产业数字解决方案供给中心”目标,构建“1+6”特色产业体系,分别是:做大做强数字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洁净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八大产业链,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车联网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业链、洁净能源产业链、生命科学产业链、海洋科技产业链。
▲ 大连高新区
金州湾临空经济区
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将聚焦打造国际航空中心和国际开放枢纽,依托大连新机场,围绕“枢纽新城”,促进“人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临空经济区总规划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具有空港、陆港综合交通枢纽门户优势。
▲ 金州湾临空经济区规划图
未来将对标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积聚集约、绿色智慧、活力高端、融合发展”的国际航空中心和国际开放枢纽。聚焦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文旅、科技创新等高端临空产业,积极谋划新会展中心、智慧物流港、绿建科创园、航空枢纽综合体等主导产业项目,实现人才链、物流链、贸易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三)
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
明确大连的城市定位
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大连“一核引领”重要使命,明确要求大连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这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既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打造海洋强国重要支点的具体行动,也展现了大连作为东北振兴“龙头”和东北亚开放合作新前沿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明确了大连的城市定位。
大连因海而生、拥海发展、以海闻名,拥有3.0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11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基础良好。大连是“一带一路”建设海上战略节点、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大连海洋创新资源丰富,涉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学科众多,拥有大量的海洋人才。大连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放大海洋优势、做足蓝色文章,耕海牧洋、走向深蓝,在现代海洋城市竞争中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大连要建设的东北亚海洋强市,是一座海洋经济发达的城市,海洋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优、发展质效好,对外开放程度高,海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航运、港口、物流、海事金融等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是一座海洋科技领先的城市,海洋高端人才富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活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是一座海洋治理高效的城市,海洋环境优良、独具海湾风情,在陆海联动发展、海洋合作交流、海洋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区域示范效应显著。
加快东北亚海洋强市建设,大连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深化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海洋经济工作体系,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统一谋划。
二是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海洋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服务业,构建具有大连特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三是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能力。加快海洋科技资源整合,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加强重点海洋科技攻关,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创新突破成果。
四是着力提高海洋治理效能。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海洋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搭建国际海洋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蓝色经济合作机制,提高在全球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初步考虑,到2025年,东北亚海洋强市建设初见成效,海洋经济特色鲜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到2035年,东北亚海洋强市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海洋优势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创新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一大批海洋名企名品享誉中外,大连真正成为东北亚海洋特色鲜明的开放创新之都、生态宜居的浪漫海湾名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
(四)
关注重点民生领域
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党代会报告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促进交通更加畅通。
●优化路网布局,改善路网结构,增加新的联接高速公路的出口路,加快形成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对外通道,提升对外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
●构建以快速路为主动脉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主城区内部以及与其他辖区的联系。
●加快施工进度,尽早实现渤海大道全线通车,缩短新老城区时空距离、密切主城区与金普新区联系,形成纵贯南北的城市快速通道。
●加快建设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缓解大连至旅顺口区的交通压力,形成横跨东西的城市快速通道。
●有序推进主次干路建设,适时对一些现状道路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和功能优化,循序渐进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改善城市路网等级结构,提升道路路网运行效率。
●积极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超前配套新建小区市政道路,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提高居民出行通达性与便利性。
●改善交叉路口和瓶颈路段,营造安全畅通出行环境,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运行秩序,营造安全畅通出行环境。
● 大力发展静态交通,有效增加停车位供给,努力解决好停车难问题。
二是促进医疗更加普惠。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成医疗分级有序、医防有机融合、医院特色鲜明、部分专科国内领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大力实施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市财政每年投入1个亿,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设8—10个国内先进特色专科,打造国家、省市重点临床专科群,显著提升大连市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
●大力实施卫生强基行动,深化医联体建设,在每个涉农地区至少建设1个高水平紧密整合型县域医共体,高标准建设10所社区医院、15个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和400个村卫生室,进一步夯实分级诊疗的基层基础。
●深化 “抓质量、抓服务、抓作风、抓感受”活动,着力解决百姓看病“烦”和就医“繁”问题。
三是促进教育更加公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确保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建设、按期交付、及时开办,持续扩增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满足市民普惠优质学前教育需求,力争202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加快中小学校舍规划建设,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将规划建设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秀师资向薄弱学校和一般学校流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落实中考改革政策,逐年提高指标到校比例;推动义务教育“双减”落实落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成本。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布局,推动优质高中教育品牌功能辐射外溢,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在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提高大学生就业留连率,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聚拢高层次人才。
四是促进文化更加惠民。
●提升城市文化风貌,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实施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与环境提升工程,推动大连机车厂旧址等工业遗产项目建设,激发文化老城焕发新活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擦亮“浪漫海湾名城”城市名片。
●加快201路电车沿线升级改造,打造多个文化氛围浓厚、产业特色鲜明、环境生态优美、商业模式先进的城市功能区,使具有百年城市印记的有轨电车带成为城市会客厅、乡愁栖息地、文化新名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品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一刻钟文化圈”,建设一批区(市县)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市古籍馆、市天文馆以及大连艺术中心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强做大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支持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华录集团、省文化企业10强的华信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支持冰山慧谷等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文创产业园区。
●到2026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5%。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新特色文旅业态,开发精品文旅线路,塑造知名文旅品牌,构建全域全季旅游体系,打造“东北亚文化旅游胜地”。
●加强统筹谋划,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大连文化产业集团、大连市旅游集团等国有企业和大连博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引领作用,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五)
放下包袱、放开手脚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落实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需要一支敢打敢拼、敢于胜利、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党代会报告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谋发展上。今后,市委将在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6”政策文件体系基础上,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一是坚决整治干部“占位不干事”问题,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把宝贵的岗位资源留给那些真正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坚决淘汰躺平式“太平官”,切实解决精神懈怠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怕被问责不敢为的问题。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破除论资排辈,打破隐形台阶,大力选拔遇事不避、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干部,大力选拔一心谋事、大胆干事、善于成事的干部,大力选拔狠抓落实、苦干实干、敢于胜利的干部。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用结果交账、以数字说话,对责任心缺失、占位不干事的干部,该问责的问责、该调整的调整。
二是鼓励干部不惧非议、敢于作为,摒弃“绕道”文化,树立“交账”意识,对于有利于大连改革发展稳定的事,自觉躬身入局,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让崇尚实干、敢于胜利、善于斗争成为大连干部的鲜明特质。充分肯定、大力支持敢于顶住非议、迎难而上的干部,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干部因敢闯敢试受到打击报复、因敢抓敢管遭到恶意举报、埋头苦干遭受误解非议时,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要及时启动对失实检举控告予以澄清、对诬告陷害行为予以严惩等工作机制,及时为受到非议的干部正名。
三是加快推进“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清单化。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健全完善容错改错机制,让担当作为者放下“包袱”,给敢闯敢拼的干部吃下“定心丸”。正确对待受处理处分干部,进一步完善受处理处分干部重新使用操作办法,推动符合相关条件的受处理处分干部得到合理使用。
让创新“动力”成为
大连城市转型的第一引擎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李大民
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创业新高地。为实现这个目标,未来五年,大连市科技工作将坚定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强化创新基础、聚焦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聚集科技人才,让创新这一“动力”成为大连城市转型的第一引擎。到2025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占GDP比重达到3.5%,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争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高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良的英歌石区域,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44.3平方公里的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
● 英歌石科学城建设将突出“1+X”科学属性,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服务定位,以洁净能源为主线,推进洁净能源与数字、信息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集聚科研机构,引育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成果孵化转化,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前沿新兴产业培育策源中心。
●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创新科学城管理运营模式,成立英歌石科学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实体化办公室及开发投资运营公司,一体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运营管理。坚持国际化高水准规划设计,实现“多规合一”。
●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才公寓、长租公寓,高水平配套教育、医疗资源,建设交通便利、绿色零碳社区,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推进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基地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发展,建设极紫外波段自由电子激光先进光源、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形成顶尖创新平台集群。
● 到2025年,英歌石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集聚一流科研机构达到30家以上,集聚各类科研人员达到1万人。
二、强化创新主体引育,为做好“三篇大文章”有效科技赋能。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靠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精细化工、生命健康、海洋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探索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机制,到2025年,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超过400项。
●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到2025年,数量分别达到5000家和6000家。
● 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引育工程,到2025年,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12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超过50家。
●实施高聚能性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通过推进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大企业平台化四种模式建设,引导创新资源有效聚集,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到2025年,各类高聚能性创新主体超过200家。
三、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持续完善以企业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服务、支撑保障四方面有机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以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是抓制度创新。坚持突出科技成果应用导向,创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工作专班机制,持续开展“一校(所)一专班”“一院士一专班”科技服务行动。
二是抓中试基地建设。以商业化共建共享模式,加快在长兴岛经济区建设中科院洁净能源及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推动大连市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抓有效撮合对接。围绕大连市重点产业,组织开展多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频次撮合对接活动,形成常态化撮合对接机制。
四是抓服务机构市场化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建设高水平“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大连科技力量。
五是抓科技金融和创新孵化。积极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壮大科创基金规模,通过投投联动、投贷联动、投保结合等多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完善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培育一批布局合理、规划科学、高成长性的孵化载体。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
大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孟伟
党代会报告把国资国企改革作为大连未来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作为大连市重要经济支柱,在大连市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是大连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大连市按照国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从2020年起全面启动了大连市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明确了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已由“设计图”转入“施工图”。
大连市国资国企改革总的要求,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和结构调整方面:
一是围绕服务大连城市发展战略,以企业战略性重组为切入点,对市属国有平台类公司进行优化重组,统筹市县两级国有资源,有效盘活国有低效闲置资产,改善企业资产结构。
二是持续推进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发展主业,清理退出不具备发展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市属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是组建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团,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洁净能源、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增强市属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
和效率方面:
一是深入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厘清党委、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规范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责,加强外部董事选聘和管理,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三是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则,通过培育上市、股权转让、增资入股等方式,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转换经营机制。
四是以创新为突破口,补短板、锻长板,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支持和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
重点是聚焦管资本,深化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大连市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公司,实行国有资本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这也是本次党代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部署的重点。
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公司将在授权范围内履行市属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发挥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促进国有资本“调结构、促流转、防风险、保增值”。
“调结构”,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大国有资本对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升国有经济整体功能。
“促流转”,就是要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开展国有股权运营,处置清理市属国有企业低效无效存量资产,推动国有资本在流动中优化布局,提升价值,提高收益。
“防风险”,就是要强化对市属国有企业的投资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投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
“保增值”,就是要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改造老旧小区、完整社区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 曲晓新
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并把城市更新作为重要举措。城市更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大连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大连市住建部门将着重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两个方面发力。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大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改造完善2000年以前建成、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将充分尊重群众需求和意愿,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项目,修缮旧房、基本功能有问题房屋,进行暖房子改造、小区基础管线类改造、院落更新改造,消除低品质住房。
大连市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共157个小区、226万平方米、1001栋楼、4.26万户,截至10月底楼体改造已经全部完成,力争11月底提前完成全部改造任务。今年的大连市老旧小区改造严格落实《辽宁省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指引》暨“1358工作法”,改造前,由各地区住建部门组织街道、社区广泛征求居民的改造需求,结合居民的改造需求和小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统筹制定改造方案;改造中,对于居民新的诉求和意见,由街道和社区组织设计团队和居民代表共同研究商讨,确保改造顺民心、合民意;改造后,各区住建部门将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将“民意验收”和专业验收相结合,确保广大居民满意,切实将好事办好。
大连市委、市政府对老旧小区改造高度重视,要求再用两年时间完成“十四五”期间全部改造任务(剩余总量1700万平方米)。按照这一要求,大连市住建部门倒排进度,确定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142个小区、710万平方米、2367栋楼、10万户。目前,已经制定了《大连市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招标,力争明年3月份全面开工建设,10月底前完成全部楼体改造任务。
建设完整社区
建设完整社区方面,为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完整居住社区,大连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大连市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工作方案》,对大连市完整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各区市县认真对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6大项20条标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完成居住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摸清居住社区规模和数量,找准各类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短板。至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目前,大连市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同步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并结合属地实际,统筹划定和调整居住社区范围,制定完整社区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
未来,大连市将建设20个完整社区样板。以社区为单位,以完整社区为模式,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加快做好光纤入户和多网融合,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持续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推进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零散楼院等住宅引进物业管理,切实解决小区居民基本诉求。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栾玉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次党代会,对大连市“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结合实际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以改革为动力,全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海域和宅基地改革,实行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全力推动深水大网箱养殖和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打造“蓝色粮仓”,“十四五”时期设施农业要年均增加一万亩以上,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以上,渔业养殖生产总面积要达到700万亩以上,年产量要达到240万吨以上,“蓝色粮仓”初具规模。“十四五”期间,渔业增加值要实现再翻一番。
组建大连市国有农业集团,更好地保障大连市民“菜篮子”。整合农业领域有效资源,在现有市属企业的基础上,优化组建大连市现代农业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蔬菜和肉蛋奶的生产力度,确保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量稳定在17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165万吨以上,肉、蛋、奶年产量保证在115万吨以上,更好地保障大连市民的“菜篮子”产品供应。
在金普新区三十里堡现代物流园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连现代农业中心。按照“数字化+现代农业、现代流通、现代加工、现代服务”的思路和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打造国内领先的湾区型农产品(食品)现代城。这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契合大连市作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定位。
项目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高标冷库、食品精深加工中心、分拨中心、种业交易中心、海产品幼苗及海珍品交易中心、理货中心、中央厨房、供应链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通过构建“买全国、卖全国”农产品商贸流通新格局,建成“立足大连、辐射东北、服务全国、联动东北亚”的智慧化、综合性交易中心。
项目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国内农产品(食品)北品南下、南品北上、西品东流、东品西流,以及国内农产品(食品)内品外销、国际农产品(食品)外品内销,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的农产品(食品)大流通体系。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集品牌化、线上化、高端化、差异化、轻食化于一身的现代食品工业,构建湾区带动型的食品工业体系,打造高端食品加工和现代营销新引擎。
三是聚焦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和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湾区集聚型服务体系,促进综合竞争实力提升,打造宜居宜业、一二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活力新城、现代新城。
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将重点围绕市民“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联动瓦房店、普兰店、庄河等地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大连本地货源稳定性,提高农户收入,建立应急保供机制,建好大连的“菜园子”;整合国内农业资源,打通与其他区域互补农产品产地直供市场,增强货源稳定性,稳固大连的“菜篮子”;将大连大樱桃、辽参等优质农产品销往全球,安农惠农富农,打造大连农特产品品牌,培育大连的“菜摊子”。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立即着手研究出台《大连市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连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连市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的同时,大连市级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初步拟定的扶持政策的含金量很高,个别产业的扶持力度达到30%,通过具有很高含金量政策的扶持,能很好地推动大连农业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
● 大力发展都市化现代农业、现代海洋牧场和现代畜牧业,要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做好新品种的引进、培育、训化、推广。“十四五”时期要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150个以上,建设大樱桃、苹果、油桃、生猪、肉鸡、鱼类、贝类、海参等区域性种质资源库15个以上。
●做好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进一步推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每年在全市实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180万亩以上。
●加强预报减灾工作。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要树立“防重于抢”的理念,加强预报预警,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使广大农(渔)民少受损失。
●加强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爱农村、懂农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型乡土人才,他们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要做好对农村的科普,使广大农民能掌握更多、更新的实用技术。每年对实用型人才的培训要达5000人次以上。
来源: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中共大连市委政策研究室、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大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图片:雪林、张春雷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编辑:秦龙、李金秋 美编:张强 校对:张军、鞠传强、孟颖责编:李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