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由东北大学、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作为支持单位的2021“东北亚区域合作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沈阳东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政协、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领导,国家级智库、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日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新华社、中新社、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媒体的代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此次论坛。
以下为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威发言实录。
在现实中,一谈到东北、东北振兴,我们说的全是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转换一下视角去挖掘或者重新发现东北的优势?这种问题思维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如何实现视角的转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旧东北现象的变与不变。东北现象是90年代后的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又出现了新的东北现象,或者叫东北振兴现象。东北的辉煌历史为现在出现问题埋下了伏笔。(实际上,过去的辉煌历史就是问题的端绪)。大清晚期开放封禁,大量年轻移民涌入,以及后来日本占据、苏联接管,带来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崛起。1945年,东北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80%。抗战胜利之后,苏联虽然撤走了机械设备,但是留下了专业技术人才和工人,所以东北生产很快恢复起来。中共以东北为基础,解放战争打得非常顺利。解放之初,东北依然是中国工业的基础和摇篮。苏联156项援华项目,其中三分之一落户东北,并且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国家抽调了大量人才和劳动力输送东北。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国有企业像飞地一样,缺乏对当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总体上,改革开放前后,东北仍然是国家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粮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东北经济出现了衰退,诸如:运输成本高、设备陈旧、退休人员增多、离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之比上升,难以继续以新养老,单位制负功能进一步显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面积亏损,下岗待业和失业现象严重。技术工人南下,人力资本严重流失。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发育不足。城市建设滞后。腹地缺少,大城市缺少支持。国家大量注资,但经济增速仍然不尽如人意。所谓的东北现象就诞生了。为了应对这些负面效应,国家启动了振兴东北战略。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以后,我们发现在2012年左右东北经济增速发生断崖式下滑。国家开始启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这次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但是又过去快十年了,我们发现数据仍在下降。所以,今年国家又开始启动“十四五”时期的东北振兴,叫东北振兴新突破。
第二,东北振兴的问题思维。无论是过去辉煌历史还是后来的衰退,抑或重振,我们都沿着一种经济维度,没有看到经济以外的领域。正是依循这一唯经济论的价值取向,我们把一个地域的衰退等同于经济产业的衰退或资源的枯竭。我们沿着经济路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我们找到的解决东北问题的手段当然是经济手段。当然,当经济手段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开始把经济的归因转移到文化或者制度的归因。
当第一轮、第二轮一系列东北振兴措施都无法彻底解决东北现象时,就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唱衰机制。我们把这个区域的衰退,特别是产业经济的衰退和当地居民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绑定在一起。
所以,在东北现象出现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国有工业企业“一业独大”。因此,启动了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但是之后发现“越振越衰”,我们又认为不完全是产业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原因,因此,我们又实施了新一轮的振兴战略,发现还是不奏效,所以我们又开始把原因推及到东北人不行或东北文化不行,就出现了一种全面的唱衰声音,这就是唯经济论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我们要将问题思维转化为优势视角,超越经济的单一维度。
第三,从问题思维转向优势视角。
据“七普”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显示,东北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东北人才储备是充分的,我们怎样发挥人才优势?“七普”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年限,黑吉辽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东北具备人才优势。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这需要我们思考。
其次是城镇化率。东北城镇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超过了70%,正是因为较高的城市化率,东北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
再次是各地人口的年龄构成,大部分人看到数字的时候会觉得东北老龄化程度太高了,实际上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后果,银发时代必将到来。所以我觉得东北实际上已经抢占了发展康养、养老、医疗产业的先机,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产业落地,这就是一个朝阳产业。关键看我们怎么做。
幸福指数。尽管东北经济拼不过江浙,打不过广州,但是东北幸福指数非常高,幸福指数来源于哪里?我们需要去挖掘,为什么东北经济不发达,但是居民主观幸福感强。
时间优势。英国的格拉斯哥、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以及美国的锈带,实际都经历了长期的衰退过程,现在慢慢走出阴霾,转型发展至少经过50年。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实际上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现在东北振兴还有极大的时间优势。在从衰退到振兴的“倒u型曲线”中,东北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到谷底,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不要着急。
第四,东北振兴新思维与再出发。
在优势视角中,东北振兴需要新思维,需要整装重新出发。首先,东北转型发展需要外嵌式的制度创新(“无中生有”)和内源式的产业升级(“有中更优”)。为什么东北拥有过去的辉煌成就?我认为,它是一种外嵌的制度创新模式。清朝政府开放封禁,输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日本的占据,还有苏俄的技术、产业植入,以及国家为了支援三线建设,调动大量人才和劳动力来到东北,实际上这些都是外嵌式的制度创新。新时代,东北要想实现突破发展,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选择一种“无中生有”的制度创新、制度设计,东北不能走按部就班的常规发展道路,要从顶层或外部植入新制度,推动颠覆性创新,用制度突破来引领人才流动、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东北产业发展要走内源式发展道路,在选择产业升级转型的时候,要基于原有的产业基础,实现“有中更优”。有些专家提出,东北要发展轻工业,这是南辕北辙。东北的问题不是工业发展过度的问题,是现在工业发展不强的问题,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把东北的工业制造业做大做强。
第二,重新定位东北振兴的目标,积极展现优势资源。东北振兴“十一五”到“十三五”再到“十四五”的目标(五大安全是底线思维),我们看到国家对于东北的预期、目标的定位好像越来越低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定位,目标越来越明晰了。基于以上优势视角,我认为未来东北振兴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提法,不叫振兴东北,因为一提到振兴东北,实际上就是唱衰东北,好像东北越来越不行了。我们可以叫什么?根据前述优势分析,我们可以叫“建设幸福东北、建设康养东北、建设生态东北、建设创新科教东北(它是大学科研院所的聚集地)”。这样表述是一种优势视角,不是去展示东北问题。我们需要直面问题,但我们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维。
第三,东北没有满天星(县域经济、民营企业),但有普照大地的月亮(中心城市)。“星星月亮”理论,是受到赵继校长的启发。在沈阳调研,赵校长提到南方广东等地的发展既有星星也有月亮。我觉得东北的发展没有像南方那样的满天星,东北县域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但是我们要集中力量,着眼于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把月亮造出来,来辐射和带动各个地方。
总之,东北振兴首先在于思维的突破。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首先要解放我们的思想,解放思想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大胆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绝不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要通过顶层、外部来植入,进行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和突破,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技术能量和产业优势,以及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们要建立人才特区,财税、产业特区,把东北能量发挥出来。当然,东北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和勇气。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