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晶界-表面截交线对强度的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晶界-表面截交线对强度的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7 16: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两种面缺陷间的几何交线,表面-晶界截交线(surface triple junction或STJ)是多晶体材料表面上的常见线缺陷。在块体材料中,位于STJ的原子体积分量极低,其对材料整体强度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随着材料尺寸降低至亚微米甚至纳米尺度(如薄膜、纳米线等),STJ原子体积分量急剧上升。但这一特殊线缺陷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力学性能尚无定论。如何将STJ对材料强度的贡献从表面及晶界效应中分离出来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海军研究员团队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该团队在电化学环境下进行原位压缩实验,比较纳米晶和粗晶纳米多孔金属的力学行为,成功分离出纳米金属强度的STJ效应,并确定其开始发挥作用的临界尺寸。相关成果以“Surface triple junction governs the strength of a nanoscale solid”为题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该研究采用两种特征样品:一种是含有大量表面、晶界和STJ的纳米晶纳米多孔金样品;另一种是含有大量表面,但晶界与STJ极少的粗晶纳米多孔金样品。由于晶界对电化学修饰不敏感,通过电化学控制表面状态并观察其对强度的影响,即可在纳米晶纳米多孔金中测得“STJ效应+表面效应”,即STJ与表面对强度的共同作用;作为参照实验,在粗晶纳米多孔金中则可测得“表面效应”。比较“STJ效应+表面效应”与“表面效应”,发现两者在百纳米以上基本重合,而在百纳米以下显著分离(见图2)。这说明在约100纳米以下,STJ开始对材料强度发挥作用。透射电镜等实验表明,STJ有可能作为位错的优先形核位置影响纳米材料变形行为与力学性能。本研究表明STJ以及更广义上的三叉晶界线并非简单的面缺陷间几何交线,而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结构参量。该研究为理解纳米金属力学行为,实现力学性能的控制与优化提供重要信息。

该工作由张烨元博士研究生(第一作者)、解辉特别研究助理、刘凌志副研究员和金海军研究员(通讯作者)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