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积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6月10日,在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赵爱军就辽宁积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辽宁积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1 2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10日,在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赵爱军就辽宁积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回顾辽宁区域发展历程,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断调整,辽宁区域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完善优化。特别是2003年中央提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发展,由“十一五”时期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战略,调整为“十二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战略,再调整为“十三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县域经济五大区域战略,有力促进了辽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起点、新征程,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提出了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沈阳、大连“双核”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目的是为了统筹好“点”和“面”的关系,打破空间上的条块分割,防止产业上的同质化竞争,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

一、突出沈阳大连双引擎作用

沈大强,辽宁兴。2020年沈阳、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26%、28%,两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沈阳、大连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互动合作,强化协同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强化两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动作用。

沈阳围绕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率先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实现突破,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大连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将积极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加快国际性枢纽港建设,在畅通循环、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解决“原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大连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东北领先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基地建设。

二、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经过十多年的一体化发展,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具备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未来都市圈将展望东北、东北亚区域循环和经济人文协作网络,围绕先进完善的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人文创新圈、就业通勤圈、统一市场圈和品质生活圈建设,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增长极。

一是加强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在继续加快推进区域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配套合作基础上,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力构建全球先进制造中心,着力形成都市圈实体经济稳健、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初步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一小时综合立体城际交通运输圈的基础上,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沈阳桃仙机场二跑道、沈白高铁、沈辽大道以及沈铁、沈本、沈抚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共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强化枢纽和运输通道建设。共建互联互通水网,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目前,都市圈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一体化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政策协同,建立教育、医疗等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市通办,加强区域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和各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都市圈已经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我们将围绕构筑生态安全格局,继续加强大气污染和河流协同治理,深化辽河流域、大伙房水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北沙河断面治理、沈阜沙漠化治理。

五是加快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灵魂是改革创新。我们将认真按照国务院明确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在构建创新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着力建设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的标杆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和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三、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体制创新、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大连为龙头,深度链接环渤海等沿海、沿江经济带,面向亚太地区沿海分工协作网络,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

一是强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国产首艘航母等大国重器在大连问世,英特尔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沿海6市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我们将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辽东湾精细化工产业带以及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建设。同时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哈大高铁、红沿河核电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徐大堡核电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突破,辽港集团挂牌运营。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释放港口整合效能,大力发展公海铁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大连新机场建设,加快丹东、营口、锦州等机场改扩建,实施太平湾疏港铁路工程。加快辽河储气库群、营口仙人岛原油仓储基地等储能项目建设。同时,布局建设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

三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在自贸试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建设取得突破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大连全面开放龙头作用,深度参与中日韩经贸合作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创建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开辟东北陆海新通道,努力提升东北亚国际合作水平,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新前沿。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大连先进光源、大连中车电牵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大连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辽宁实验室精细化工与催化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沈大科创走廊、大连东北亚科技创新创投中心。

五是加快金普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优势,推进先行先试,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实施“港产城融创”一体化发展,构建智造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新一代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新区,建成国家营商环境新标杆。

六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优势,聚焦海洋强省建设,努力扩大海洋产业规模,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与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水下机器人、海洋无人机等智能海洋装备。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构建以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一批集中集约用海区、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滨海经济区,高质量创建辽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四、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

多年来,通过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阜新、朝阳等地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为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全力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将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质量对接京津冀产业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底色,加强在先进制造、通用航空、大数据、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重点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智能无人系统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建设,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二是持续推动与京津冀深度协作。充分发挥京沈高铁全线开通的有利条件,继续加强与京津冀地区通道、平台、市场等方面合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富有高技术含量的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研发中心、云数字经济产业园、智慧物流园区,积极发展面向京津冀的优质产品服务供给,依托红山文化、红色旅游、古代文化、工业遗产及草原、沙漠、海滨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深化与京津冀地区文旅文博文创文教市场合作,建设环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区。

三是加强区域生态共同治理。继续推进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重点推进工矿资源绿色转型、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建设。深化流域海域综合治理合作,共同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改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筑牢辽西陆海生态屏障。

五、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

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西丰县等9个县(市),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我们将以此为基础,立足生态安全,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协同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

一是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基础。以省级生态县建设为基础,强化生态功能,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等重大生态工程,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为主线,围绕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食品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等产业,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培育一批道地药材、食用菌加工等绿色农业示范样板,建设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精加工基地。

三是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厚重的革命历史传承、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观光和文化体验场景,推进“红色游”“民俗游”“冰雪游”“沿边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建设集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全国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