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悉,2020年大连市空气质量再创新记录——喜获332个“蓝天”,比2015年多收获62个“蓝天”,创2013年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成绩;六项污染物浓度再次全面达标,PM2.5较2015年下降37.5%,大连“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2020年,大连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3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90.7%。在332个达标天中,优的天数达到137,良的天数为195天。无论是达标天数比例,还是空气质量优的天数均创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新纪录。PM2.5、PM10、SO2、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面达标。
其中,8月,空气质量达标率100%,为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首个本月“大满贯”;11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大连名列17,是北方城市中唯一排名进入前20的城市。
为了天更蓝、气更净,为了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蓝天幸福感和获得感,五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把“蓝天保卫战”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全市上下各部门各地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咬定“天常蓝”目标不放松,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同向发力,一天一天地去争取、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去攻克。针对影响空气质量的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因子,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117项举措,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大连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高颜值、好气质逐渐成为常态。
“十三五”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密集出台《大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等20余个政策文件;强化蓝天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市领导带头当好“施工队长”,全市上下积极落实职责,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合检查、联合督导、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实现扬尘在线监测、工地视频、车辆遥感、稽查布控数据和执法信息共享,有效推进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落实。
五年来,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核电、风能、氢能等新能源重点项目陆续投入建设,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达到51.3%,煤炭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42%,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建筑和装备式建筑得到大力推广,累计完成“暖房子”工程建设390万平方米,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五年来,强力推进燃煤锅炉整治,累计取缔燃煤小锅炉2015台,保留的383台燃煤锅炉全部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13家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全市清洁取暖比例已超过92%。
五年来,机动车污染控制持续升级,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7万台,1905辆老旧柴油货车退出营运市场,1275台国Ш中重型柴油车加装了污染治理设施。划定了高排放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禁限行区域,1.8万台高排放车辆录入公安稽查布控系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数量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超过85%。
五年来,扬尘管控更加精细化,散流体车辆运输、建筑工程施工、裸露地面、道路施工和矿山扬尘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施工工地基本实现“六个百分百”,建成扬尘在线监测系统314套,完成散流体车辆封闭改装687台,治理在用矿山扬尘41座,完成闭矿矿山生态修复4925亩,全市裸露地面较2016年净减少3.2万公顷,累计下降84.19%。
2016年以来,大连市臭氧浓度异军突起,成为治污战役的主攻方向,出台“臭氧污染防控二十条”,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两项前体物质治理为重点,开启了臭氧防治的攻坚历程……
五年来,工业VOCs废气治理工作逐渐深入,在完成船舶、家具、印刷和汽修行业598项综合整治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紧盯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采用“一厂一策”的方式,分三批推动254家企业深度治理,从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环境管理四个环节全面规范,实施源头替代47家,关停VOCs工序13家,新建高效末端治理设施108套,落实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133项,建立LDAR检测体系23家。
五年来,社会生活VOCs废气排放得到控制,398个加油站、5个油库和54个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改造,202家汽修企业完成喷漆工序废气治理。大中型食堂、餐饮企业实现油烟净化装置全覆盖,汽柴油质量和涂料有害物质含量抽检工作实现常态化,市区道路5-9月洗扫、洒水和喷雾作业频次明显加大。
五年来,错峰生产制度有效执行,重点时段、重点环节实现精准削峰,沥青道路摊铺、道路划线、大面积建筑外墙涂刷等市政工程作业尽量避开7-9月,当预报为臭氧污染日时,12-18时涉VOCs排放的市政工程全部停止作业。石化、化工、涂装等行业企业积极响应错峰生产号召,主动调整生产计划,减少高温时段VOCs排放。
过去的五年时间,1800多天锲而不舍的努力,让大连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蓝天。未来五年,大连将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大连蓝”更加澄碧、辽远。(中国日报大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