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点的“大白”:温情守护“密切接触者”

本组图片李浩摄  穿上防护服,戴好N95口罩和防护屏,戴上手套并勒紧防护服的袖子,用松紧带将腿部的靴套固定住……12月29日,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开始了工作。从今年2月到1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派驻到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疗组坚守在沈城防控前线。

隔离点的“大白”:温情守护“密切接触者”

来源: 沈阳网
2020-12-30 10: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看不出面容,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大白”。

为隔离人员测血压。本组图片李浩摄

穿上防护服,戴好N95口罩和防护屏,戴上手套并勒紧防护服的袖子,用松紧带将腿部的靴套固定住……12月29日,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开始了工作。

从今年2月到1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派驻到医学隔离观察点的医疗组坚守在沈城防控前线。“我们要用所有的正能量来照顾密接人员,坚决完成隔离观察点的医疗工作任务!”12月29日,该院医学隔离观察点医疗组负责人王丽艳说。

“大白”的心声

陪伴他们度过隔离生活

这里,是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隔离观察的地方。密接人员并不能看清医护人员的样子,但娴熟的动作,安慰的话语成为他们的定心丸。

“在隔离点,我们接触的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不同的人群,他们的心态自然不同。”医疗组组员沈明霞说。

“比如,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范围包括飞机上的前三排和后三排旅客,甚至同时一起回国的家人、伙伴,他们的恐惧感很强。有的密切接触者最初比较难以接受:‘我怎么那么倒霉?’”并不是所有隔离人员都接受医护人员的诊疗和陪伴,有的人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沈明霞和队友们尽力帮助隔离人员稳定情绪,接受隔离生活。

“不论是沈阳人还是外地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疫情面前,我们没有多思虑,而是奔向一线,帮助这些密切接触者治疗,并陪伴他们度过这段隔离生活。”沈明霞说。

“大白”的工作

24小时随时待命

这并不是医疗队第一次驻守集中医学观察点。用王丽艳的话说:“大家都是隔离点的‘老人儿’了”。

2月7日,王丽艳和队友们进驻沈阳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点。6月11日,转战设置在一家饭店的集中医学观察点。在沈城疫情平稳时期,他们一度回到各自岗位。12月16日,大连发生疫情后,集中医学观察点再次启动,医疗队又进入“战时状态”。

王丽艳介绍说,医学组的成员都是医院精英。本月沈城出现疫情后,队员们更加忙碌了。每接收一名密接人员,都要建立档案,每天要写密接记录,还要测两次体温。8名医护人员本来的早晚班也变成几乎24小时在岗。

“大白”的角色

既是医护也是朋友、快递小哥

“隔离不隔爱”微信群是为了解决隔离观察人员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而建立的。群里,不仅有新来的隔离人员,被称为“新生”,也有解除隔离后的“毕业生”。而活跃度最高的就是“班主任”——医疗组员。这个微信群帮助新来的密接人员迅速了解隔离生活,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就是他们的‘腿儿’,日用品、食品,我们都买过。”

王丽艳介绍说,刚来的密切接触者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心理疏导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有一次,一名密接者非常恐惧,到了凌晨仍然不能入眠,甚至出现躁动情绪。被隔离人员亲切地称作“大霞”的沈明霞闻讯后,迅速来到隔离人员身边,像朋友一样耐心劝导,当隔离人员心态平和地入眠后,已经过了凌晨2点,大霞在隔离服里已经大汗淋漓。

密接者从婴儿到八旬老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还有的患有慢性病。因此,医疗组又设置了特殊护理群,帮助有基础疾病的密接人员特别是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为了防备突发疾病,还配备了除颤仪等急救设备。为时刻监测隔离人员的身体情况,医疗组对年龄大和年龄小的隔离人员格外关注。只要有隔离人员在微信群里提出需求,都是秒回并马上处置。“只要看到他们的笑容,所有的劳累辛苦就都烟消云散了。”王丽艳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尚志文

(尚志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