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生态景观建设:盘锦辽河口——多元文化的魅力宝地

辽河生态景观建设:盘锦辽河口——多元文化的魅力宝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28 09: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为辽河入海的地方,盘锦可谓是辽河文化的汇集地。

因辽河入海冲击而成的扇形冲积平原,远古被称为“辽泽”,近代被称为“九河下梢”及“退海之地”,呈现了独树一帜的濒海临河的地域文化——辽河口文化。

“幸福稻”里白鹭飞。摄影:文锋

盘锦的文化起源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辽河流域的经典文化形态之红山文化同源。这里有许多先人们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活的相关物证,如商周时期的聚落址,战国时期的燕刀币,辽金元时期的瓷器,明代的边墙、墩台、镇堡以及清代的炮台、甲午战争遗址等等,甚至出土了唐代的货币。

此外,这里还相继发现了多处贝壳堆积的文化遗址,如被当地人俗称为“蛤蜊岗”“蛤蜊山”的万金滩小庙遗址、老坨子遗址等。堆积的贝壳多属蛤蜊、牡蛎、海螺等海生物的遗留,凸显了栖居在辽河口地区的人们曾经从事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独特而又持久。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碱蓬草覆盖面增加,游客也随之增多。(摄影:尹维华)

辽河口的濒海地区以二界沟为焦点,河海交融地区以田庄台为核心。濒海地区二界沟的驻民,多是渔民或服务于渔业的人,每年冬季渔场冻结之时,他们都会像候鸟一般春来秋返,孕育了以外海捕捞为载体的渔雁文化。河海交融地区的田庄台驻民,则多是商人或服务于商业的人,辽河、双台子河及绕阳河一度繁荣的航事,相继促生了田庄台、盘山、沙岭等几个商事兴旺的埠头,最终孕育了以河运为载体的商业文化。

随着稻耕技术的发展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盘锦—辽河冲击平原的地理特性被最大程度挖掘和放大。盘锦的水稻种植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20年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军创办“营田股份有限公司”,首开东北大面积盐碱地种植水稻先河。凭借着“帅府专供米”,盘锦大米名噪一时,远近闻名。

如今,盘锦已是国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2018年,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159.9万亩、产量104.2万吨,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达到525.7亿元。盘锦河蟹养殖面积160万亩,产量7.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华绒鳌蟹人工繁育养殖销售集散地。凭借着自然、生态、有机、绿色,盘锦走出了一条农业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