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做客13期东北振兴大讲堂主讲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特征与东北全面振兴

陈耀做客13期东北振兴大讲堂主讲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特征与东北全面振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03 16: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30日,由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三期东北振兴大讲堂”使用腾讯会议APP举行。本次大讲堂由东北大学副校长徐峰主持,辽沈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及学校部分师生共200余人参加。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各区域发展形式争奇斗艳,形成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发展经验,这些都对东北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东北振兴大讲堂将陆续邀请专家介绍改革开放中的区域发展经验,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中心城市战略和营商环境建设经验,西部(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东部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民营经济发展和深度开放的经验等,以便东北在实际工作中参考,突破东北振兴的瓶颈束缚,找到符合东北现实情况的振兴之路。

本次讲堂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担任主讲嘉宾,陈耀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特征与东北全面振兴”为主题,从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我国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格局中的东北振兴等方面作了深入阐释。根据现场速记整理观点如下:

一、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演变

陈耀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吻合。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为1949-1978年,共3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优先发展内地、平衡布局生产力的思想,之后形成了指导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发展政策。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界限为1979-1999年。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提出“让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行‘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思想,由此对以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国家强调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通过设立特区,开放港口城市、设立开发区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国家综合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是促进东西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界限为2000-2017年。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缩小地区差距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统筹区域发展,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

第四个阶段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这个时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称作新时代的、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陈耀认为,新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两带四群”的战略格局

在四大板块基础上现在新的区域战略强调突出了“两带四群”,“两带”就是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四群就是四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西部成渝城市群。这六个战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是习总书记“三亲自”,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

2.区域主导、效率优先的协调发展目标

从战略上来看,新时代区域战略追求的不是均衡目标,强调更多的是竞争力目标或者是效率目标,目前考虑更多的是区域主导、效率优先。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国家要把提升整体竞争力放在重要位置,这跟以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同。

3.既要协调东中西,也要统筹南北方

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变化表明,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不仅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发展,是新时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考虑的国情特点。因此,在继续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缩小东西差距的同时,也要关注南北方的统筹,或者说是“统筹北中南”。

4.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发展

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同时明确了未来七大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即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引领成渝城市群发展,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以西安为中心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三、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陈耀认为,光提出战略构想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陈耀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更加有效地区域战略协调发展机制。

1.构建多层有力的发展援助机制。发展援助机制是对那些依靠市场和自身力量发展艰难的地区提供人财物支持,主要的政策工具有:国家财力支援、重大项目倾斜、对口帮扶以及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1)制定优先援助问题区域的政策体系。现阶段我国突出的“问题区域”主要有三类,它们是典型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样本,应当在援助目标、援助力度、援助方式、援助工具等方面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一类是集中连片特困区,需要使用多种方式和工具加大扶持力度。第二类是产能过剩衰退区,也需要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尤其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第三类是“乡村病”区域,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各级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支援计划。

(2)建立国家区域发展援助基金,或叫“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政府财政和发达地区的财政,中央出大头,发达省市可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出资,基金管理委员会也按照出资比例建立。建议整合现有各类政策性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和各部门的扶贫资金,统一集中分配使用,以提高援助资金的使用功效。

(3)完善区域对口援助制度。建议进一步规范完善国家区域对口援助制度,把发达地区按财政收入比例出资以及出物、出人作为责任和义务,写进具有法律效应的对口援助管理条例中,使这项援助行动既具有法律依据,又避免滥用,对发达地区造成过大负担和压力。

2.构建规范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区域之间协调、协同的难点在于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区域利益关系,形成我国区域发展的自我协调机制。目前应侧重在转移支付、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1)继续增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需要继续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份额,真正使人均水平低的区域自然获得相应高的财政份额,充分发挥财政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应有作用。

(2)实行以“税收分成”为重点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中,探索产业转出区与产业承接区实行“税收分成”的办法,这在跨区域“园区共建”中也已经采用。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办法实现了转出区与转入区的利益分享,是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有效机制,也有利于“飞地经济”的发展,值得重视并推广。

(3)实行“生态补偿”和“生态共建”并举的区域生态合作模式。目前在江河流域地区,受益的下游地区补偿受损的上游地区,污染的上游地区补偿受污染的下游地区,这种生态补偿办法对流域水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权威法制的组织协调机制。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地带间的协调和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必须要有权威的协调机构和相应的法律保障。

(1)设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或“国家区域政策委员会”。现阶段重点是推进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

(2)制定《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法案》。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法案有利于保证该战略的长期稳定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而不因领导人变更而改变。

四、区域格局中的东北振兴

陈耀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在此期间东北经济经过工业化奠基;二是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这一阶段老工业基地经历了改造升级;三是第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重化工扩张为东北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第四个是新常态以后去产能转型阶段。

陈耀指出,这四个阶段中,“黄金十年”是最好的一个时期。这10年是东北经济增速最快的10年,然而,恰恰是这10年使得东北的一些问题搁置起来。如重化工结构的加强对国有经济基本没有太多影响,但新旧动能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触及,人口净流出的问题和区位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陈耀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三大效应”问题,即结构效应、体制效应和开放效应。结构效应是指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问题,东北地区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有所调整,但没有根本变化。体制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根本性变化,计划经济的思想,包括政府观念还都没有太大的改观。开放问题与区位有关,东北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北亚国家的开放程度较低。

陈耀认为,尽管这些年东北在经济发展上遇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挤水份、挤泡沫的原因,东北全面振兴还是有优势、机遇的。针对东北地区的优势,全面振兴东北存在着机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抓住新基建和重大项目的机遇

新型基础设施跟新经济是连在一起的,新型基础设施,尤其是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于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培育新经济非常有利。如果轨道交通里的渤海湾通道能纳入到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于东北全面振兴非常有利。

(2)做好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

东北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都是国内重要的中心城市,东北应该把培育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规划做好,要争取戴“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帽子,对于整个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东北在中心城市、科学中心和国家级新区方面的规划有所欠缺,而东北全面振兴要靠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的拉动,东北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机遇。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开放高地

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营商环境。目前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东北目前缺少开放的高地。东北可以把营商环境做好作为突破口,成为开放的高地,通过开放带动发展。核心是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法人、自然人、居民人口的满意度,有利于留住人口、留住企业,把人口流失抑制住,进而把人才吸引过来。

据介绍,东北振兴大讲堂是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关注东北全面振兴,聚焦东北重大问题,通过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做专题报告,为东北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改革思想、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案例。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