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技术、模式“双创新”助力近视防控

何伟:技术、模式“双创新”助力近视防控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9 15: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寒暑假本就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期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个寒假无比漫长,各大学校纷纷转战网络,居家上课成了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之前在学校有体育课,通过上下学路上步行也可以锻炼身体,看书时间虽长但有换眼休息的时候,但如今只能通过电脑手机上直播课,提交、修改作业,孩子已经有了近视的征兆,我们都很忧心,怕孩子视力受到损伤。”某中学初一同学家长梁女士说。

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四位一体”近视防控体系,依托云平台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建立完善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为防控赋能,做到防控的精准有效。

“近视的原因有很多种,找准病因是关键。”何伟说。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15个省份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近视率超过50%。在何氏眼科临床接诊中,55%的就诊儿童青少年存在眼肌调节异常或隐性斜视等视功能问题;约每6名儿童青少年中,就有1人携带高度近视易感基因。

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有遗传因素,也与用眼环境、读写姿势、户外活动等诸多外界因素有关。儿童青少年课后作业时间长,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何伟表示,疫情期间,本就不多的户外运动时间更严重减少,且家长与学生本身对近视防治就没有充足的认识,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也使孩子过早、无节制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远视储备快速消失。再加上基层专注于近视防控的眼科医生缺乏,近视防控工作困难重重。

面对几乎全民普及的互联网手机以及愈发严重的网民低龄化现象,如何做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有效保证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成了每个家庭与社会都密切关注的问题。

首先青少年自身要有近视防控意识,无论疫情在家,还是返校上课,读书写字都要时刻谨记“三个一”原则,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距书桌一拳,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保持良好作息,控制用眼时间,劳逸结合。

其次,要建立家长重点防控体系,家长是孩子健康的领路人,要多陪伴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多了解科学用眼知识,疫情期间做好正确引导和监督工作,控制孩子上网时间。

同时,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近视防控工作。近视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学校方面,除了对学生真正减负,并将减负下来的时间转化为切实的户外活动时间等,疫情期间,还可以开展线上爱眼护眼活动,做好科普工作,为青少年家长开通线上咨询平台,进行答疑解惑。

另外,要做好医疗精准防控干预体系,依托医疗机构,铺设零死角的校外诊查网络,提供全面、定制式的眼健康检查,找准近视病因,精准诊断,个性化防控干预。医务工作者是孩子健康的守护者,“防患于未然”比“亡羊补牢”重要。

近视防控是一场持久战,疫情过后,政府需要尽快落实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多渠道传播近视防控知识,面向校医、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眼健康知识培训、讲座和科普课堂活动,发放眼健康科普手册,指导教师和家长综合管控孩子眼健康,力求让近视防控意识覆盖全民,深入人心。

最后,要注重解决儿童视觉心理障碍问题,何伟表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近视会导致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极其不便, 尤其是高度近视眼,由于视觉空间的缩小而自我限制生活范围,性格就会越发内向,由此产生心理障碍,致使学习和生活质量低下。所以他建议,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将视觉心理咨询室开到医院里,对孩子进行视觉心理评估,解决儿童视觉心理障碍问题。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何伟说。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