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举办“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

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举办“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4-16 09: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科学把握世界、国内及东北的经济形势,分析新冠疫情对东北经济形势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的影响,探讨全球“战疫”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有效应对举措,4月10日下午,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以“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为主题召开专家线上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全球‘战疫’下的东北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全球‘战疫’下的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东北振兴”“新形势下东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和突破性举措”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此次座谈会由东北大学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主持。专家观点综述如下。

一、“底线思维”,冷静判断形势

疫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新冠疫情将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全球经济衰退难以避免,人类历史发展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为了巩固中国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千万不可有丝毫的盲目乐观情绪,决不可轻易言胜。

摒弃唯GDP的路径依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认为,第一季度对疫情的防控措施阻断了国内的经济往来,第二季度欧美等国疫情的爆发阻断了国际贸易的往来。面对如此迅猛的疫情,需要把问题想的严重一些,做好更为坚实的应对准备。东北振兴应该摒弃GDP竞争的惯性思维,把主要关注点转移到就业和民生方面上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工业安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疫情冲击下,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东北作为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条件。同时,东北地区在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应对疫情冲击,应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工业安全,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

疫情加大了东北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虽然个别指标较全国稍好,但是经济断崖式下跌已经是既成事实,对这一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目前东北振兴基础不稳,体制机制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尚未完全破题,加上疫情的冲击,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东北经济较为困难的时期,仍将是东北积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时期。

疫情对东北经济的冲击要重于“非典”时期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与2003年相比,现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疫情在国外的蔓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持续的输入型病例拖慢了服务业、消费行业的复工复产进度,使得东北地区受疫情的影响容易加重,所以疫情对东北的影响会强于“非典”时期的影响。

二、“危中有机”,有效应对可以化危为机

疫情冲击下东北区域经济整合的机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面对疫情冲击,东北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分工协作中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东北振兴注入动力。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调整、发展新基建和农业产业链延长都可以为东北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即用一体化的布局来塑造东北振兴的新局面。

疫情冲击带来东北产业调整的机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由于疫情的冲击,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产业安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内敛化、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会更加增强。东北要抓住战略契机,结合东北自身情况,加速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粮食安全、社会安全联系在一起,努力将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

以率先复工复产抢占东北亚贸易合作先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趋势可能有所加剧,原有的大区域合作也受到重创。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疫情爆发较早的日韩随着防控措施逐渐收紧,可能率先迎来疫情的“拐点”,东北亚可能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恢复正常的贸易和分工合作。东北三省的企业可以借助率先复工复产的契机,提前布局东北亚贸易合作,抢占先机。

疫情冲击蕴含着重构东北经济的机会。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变化,新冠疫情有可能演化为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东北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商环境、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发力,在整体不利的环境中,争取相对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实现振兴战略打下新的基础。

三、“抓住机遇”,把握东北振兴新方向

(一)加快调整产业链布局

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主攻方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东北经济不振的直接问题来自于产业结构不优。东北振兴要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的优势产业体系为重点来谋划振兴东北的发展思路,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这个核心环节和关键任务,切实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推进干部制度创新,三是要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重大产业布局在东北的落地是重中之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疫情的严重冲击给东北产业调整带来重大机遇,东北地区要利用“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机会,积极谋划、主动沟通、积极对接,努力将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纳入规划布局,完成新一轮的生产力重大布局和产业布局。一是要以超常规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三是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进实干型政府建设。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通过整合产业链重振雄风。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认为,一是要做精做强主业,放眼全球配置资源,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二是要评估自己和同行领先者的差距,抓住机遇,引资补链,投资扩链。三是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抓紧补充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展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二)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着力解决区域合作这一东北振兴中的突出短板。东北大学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涉及到东北长期发展的问题,也是东北振兴需要破的题。在当前疫情冲击下,东北地区可以将疫情联防联控作为突破口,“报团取暖”,加快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协定谈判和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这不仅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东北振兴的迫切要求。

东北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全面增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受制于自身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现实推进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把基于内需导向的结构调整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点,从加快推进东北产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东北城市群合作发展进程,加快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方面进行发力,加快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

以一体化的布局来塑造东北振兴的新局面。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从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东北振兴,一是要抓住全球“战疫”下产业链的新变化,塑造东北产业的新优势。二是要以新基建为龙头推动东北发展。三是要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使东北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农业。四是要在一体化的角度下考虑城市布局。

(三)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

以中日韩为重点的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可能加快推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东北要利用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和经贸联系更加接近的条件,在对接东北亚共同发展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抓住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机遇,统筹利用东北的港口、自贸区等优势条件和出口渠道,建设面向东北亚开发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图们江开发开放”与“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

借助复工复产契机提前布局东北亚贸易合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疫情冲击下,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提出从“经发”、“人发”和“环发”三个方面拓展东北亚合作机制。建议以创建“大图们江合作核心区”为现实启动点,进而逐步推进“大图们江-日本海”的湾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在东北亚贸易合作中,东北区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注重培养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在东北亚地区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认为,一是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先在一个地区推开,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二是应该推广人民币结算,减少货币中间环节的汇率折算费用支出,减小汇率和利率风险。三是要创新自贸区金融生态。四是要设计人民币结算的清算方式。

四、“共克时艰”,绝不动摇振兴东北的信心

树立东北地区一定能够振兴发展的信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改变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决心;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影响最终实现东北振兴的结果;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动摇完成重大任务以推进东北经济向好发展的努力。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东北地区都创造过经济发展的辉煌,因此有充分理由认定,通过努力可以搞好东北经济,东北地区一定能够实现振兴发展。

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当前的危机和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抗击疫情既有政府的作用,也有社会与市场的作用。要充分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活力和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恢复与东北振兴。东北振兴既要考虑产业的振兴、东北亚经济合作,更要重视市场化的改革,落实好中央9号文件精神,向市场化改革要动力,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动力。改革工作要做到,一是坚持方向,二是放松管制,三是有效激励,四是释放活力。

把促就业和保民生摆在核心位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认为,疫情已经对就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东北应该加大力量落实中央关于减税、补贴等各项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稳住中小企业、稳住农民工就业,把就业放到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东北的民生建设落后于全国,在上一轮东北振兴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建议把保东北民生放到重要的地位,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民生项目可以和新基建相结合,让新基建更好地造福于民。在全球“抗疫”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老年康养体系建设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应当纳入东北亚合作的大框架中统筹考虑。

据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直接指导下,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由东北地区政府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以东北振兴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特色,为中央政府和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于党和国家全面振兴东北政策决策的新型智库。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