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疫情冲击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疫情冲击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4-01 16: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分析新冠疫情对东北经济形势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探讨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凝聚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的对策共识,3月28日上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东北三省社科院、高校的部分学者,举办了“疫情冲击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与会专家就“疫情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影响”“疫情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的机遇和挑战”“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的对策”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一、“精准研判”,科学把握疫情对东北经济形势影响

第一,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认为,疫情在第一时段对服务业和消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疫情的升级,也会对东北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瘟疫,给经济、社会甚至精神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冲击,疫情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危机,会使人们减少大量经济活动,如购物、旅游、投资消费等,所以疫情的危机是需求抑制性灾难。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爱丽认为,从微观层面看,黑龙江省社科院千份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疫情对黑龙江企业的影响体现出四个特征,分别为波及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生存风险较大、市场信心较低。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李洪彪认为,在三次产业当中,服务业是东北三省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应当快速重启服务业“恢复键”。

第二,疫情对辽宁经济的冲击比全国整体的影响要小。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信息中心研究员姜健力认为,由于辽宁离疫情中心较远,所以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疫情对辽宁的影响一季度短期下行,二季度以后会触底反弹。辽宁复工复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生产经营活动正在逐步重回正轨,但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的情况下,复工复产必须要科学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第三,疫情加大了地方财政困难。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认为,地方财政是国家事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为了有效应对地方财政风险,一是要加快从应急财政向常态财政的转变。二是要加快从救治为主向救助和补偿的转变。三是要加快从收入端的减免缓向民生支出端减免缓的逐步转变。四是要加快从粗放式的救助向精细化的精准救助转变。五是要加快地方财政债务管理从约束向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转变。六是要加快从一般性的财政应急体系向特殊性体系的转变。

二、“主动出击”,紧紧抓住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新机遇

第一,疫情冲击给制造业产业链重构提供了机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于渤认为,新冠疫情给以跨区域分工合作和全球布局为特点的制造业的产业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制造业产业链重构提供了机会,主要体现在比较成本、技术创新和空间布局重构三个方面。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北制造业产业链重构,一是要提高战略站位,积极谋划产业链的整合。二是要强化创新能力,为产业链重构奠定基础。三是要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第二,疫情危机中蕴含着机遇,有效应对可以化危为机。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爱丽认为,综观整个东北地区,虽然疫情短期内对区域经济运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其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从长期来看,危机中蕴含着新机遇。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东北疫情形势给东北振兴带来了五个新的机遇。一是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将会深度调整,这对中国、对东北振兴都是一个重要机遇,要立足发挥优势产业,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战略定位。二是东北亚率先走出疫情对东北来说是一个机会,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奠定的合作基础,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促进东北深度开放,将其作为东北振兴的一个思路。三是疫情冲击下的市场需求会发生变化,借助国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医疗设备产业、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等新产业。四是东北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能力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东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国家需求的响应速度和贡献再次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这对重塑东北形象、宣传东北营商环境是一个良好机会。五是借助疫情联防联控作为突破口,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

第三,形成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东北振兴政策导向。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于左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到东北经济中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尽快强化竞争政策来促进东北经济增长和全国经济振兴。一是加快用竞争政策破除民营经济进入关键领域的障碍,大量增加有效投资和就业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二是加快用竞争政策纠正不当奖补政策造成的资源错配和结构性扭曲,尽快组织东北地区的产业与要素资源向其他地区转移。三是东北地区推行五项重大深化改革和改革开放试点工程,分别是建立大连自由贸易港、建立大连证券交易所、剥离东北电网公司、成立东北油气管网公司和剥离东北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三、“守望相助”,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进程

第一,东北亚国家对疫情控制较好,可能会率先摆脱疫情困扰,对东北亚国家恢复经贸合作是难得机遇。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于潇认为,疫情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有短期影响有长期影响。短期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矛盾淡化了,但是整个产业链和经贸合作也近乎停滞了。从长期来看,如果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率先走出疫情,对于重构产业链、构建新区域合作体系有积极作用。东北地区远离疫区中心,受疫情影响较小,应该抓住率先走出复苏的机遇。为此,一是要抓住新一轮产业振兴的制高点,在一些重点领域、在关键性的技术和产业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二是要避免进一步强化传统产业,而放弃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步伐。三是要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

第二,借全球产业链重整之机,加强中日韩经济合作,率先成为疫后全球发展增长极。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继民认为,疫情期间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守望相助,无论是政府、企业和民间,都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益处,也体会到了为难之时相互帮助的暖意,为后疫情时期相互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对以后中日韩合作、东北亚发展以及东北振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后疫情时期,一是希望继续营造中日韩合作的氛围。二是借助产业链重整促进中日韩经济合作。三是通过中日韩的合作发展形成合力,来加快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进程。四是借助新老基建拉动经济的措施,来加快提升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能力。

四、“报团取暖”,加快推动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东北振兴应该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抱团发展。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晓秋认为,东北地区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疫情过后中国北方势必要加快崛起一个新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需要东北三省共同发力,一是要加强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建设,解决东北各地体制和市场壁垒,建立各行业的合作平台,共享开放平台。二是要共同开展转型行动,建设数字东北,建设创新东北,建设幸福东北。三是要拓展经济发展新的空间,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加强东北都市圈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第二,区域合作是东北振兴一个突出短板,加强区域合作不仅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东北振兴的迫切需要。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信息中心研究员姜健力建议,一是在疫情防控阶段,要加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特别是健康码共享,对于复工复产应该说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减少了隔离时间和返岗时间。二是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据化建设,辽宁的传统产业要靠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行转型升级。三是要扩大积极有效投资。四要推进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五是要重视东北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是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由东北地区政府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以东北振兴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特色,为中央政府和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于党和国家全面振兴东北政策决策的新型智库。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