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喀左尤杖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志刚:自己动手修农机 防疫脱贫两不误

辽宁喀左尤杖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志刚:自己动手修农机 防疫脱贫两不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3-19 14: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17日,在距辽宁省喀左县26公里的尤杖子村,村民们正忙着春季备耕。驻村工作队的3名队员——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赵兴国、林淑梅和刘志刚也进入了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赶在4月初清明之前,抓紧对春耕用的3台农用台拖拉机、3台旋耕机,还有17眼机井进行检查维修。

这3台农用台拖拉机、旋耕机,是2018年,定点扶贫单位——中铁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帮扶购买的。为节省资金,刘志刚他们3人和村干部一起,自己动手更换机油、检查轮胎,对旋耕机开焊的部位进行焊补维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给村里捐赠了15件棉大衣和1000个口罩。刚在防疫点值了一宿夜班的刘志刚顾不上吃饭、休息,驱车60多公里,迅速把这些物资送到了村民手中。

那些日子,刘志刚跟村民顶着刺骨的寒风,用钢筋和塑料布建起了7个简易棚用作防疫点。建好后,刘志刚带领大家24小时轮班值守,为出入村屯的人测量体温、检查证件、登记信息、安排放行,守护着全村人的安全健康。

尤杖子村位于辽西北山区,现有村民805户,基本农田4800亩,其中90%以上是山地,必须要靠水浇才能耕种。全村共有17眼机井,这两天,刘志刚他们对每个机井的管路和电机详细检查了一遍,有两眼井的电线已经老化,三眼井的水泵坏了。

刘志刚他们和村干部自己掏腰包,购买了80米电线和三个水泵,对故障的机井进行了维修和更换。

在东北,每年春耕前,都要对封冻一冬的耕地进行一次翻旋,以保持土质松软,利于撒种施肥。刘志刚他们和村委会商量,从这周开始,使用修理一新的旋地机,优先为162户贫困户旋地,按一台旋地机每天旋地50亩计算,到3月末,至少能旋地1000亩以上。

在尤杖子村,春耕的种植种类以玉米、高粱为主。种子是否优良,化肥的价格是否合理,是村民们最关心的事。为这事儿,刘志刚他们先后多次跑县里、乡里,邀请来村里开种子化肥订货会,想法设法联系到最好的种子和化肥。

忙完手头的这些工作,刘志刚他们才稍稍松了口气。四月初的春耕时节,村民们可以放开手去种地了。

到今年,刘志刚已在尤杖子村工作了4年多,他本人已年过半百。初到村子时,他面对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道路和陈旧不堪的基础设施。不到五年时间,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帮扶下,村里建起了200千瓦村级集中光伏电站、牛饲料加工厂、布艺加工厂,新修了柏油路、文化广场、多功能活动中心、塑胶地面篮球场。村民们种果树、种大棚蔬菜、养牛、养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

眼下,除了春耕备耕和疫情防控宣传,50亩蔬菜“冷棚”项目,是刘志刚最上心的事。为此,他和村干部张罗了一年多,资金不足,他们多方奔走筹集,自己的“娘家”,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后,表示一定尽快落实帮扶资金,抓紧把50亩蔬菜“冷棚”项目建起来。

“我们的辽宁喀左尤杖子村,到2018年底,已经顺利摘帽脱贫。但这期间,由于因病因残等原因,又有23户、75名村民而返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还剩1户,其余22户已经重新脱贫。越到最后越是紧要的关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提出的‘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真正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和村里的同志共同努力,让村子的面貌一天天美起来,让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在为贫困户旋地的现场,刘志刚望着远处的山坡,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