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振兴新动力

迟福林: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振兴新动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31 16: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如何建设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有三个问题非常重要。一是在大布局下东北亚一体化的战略地位和东北振兴的走向,大布局下东北亚和东北振兴如何联系在一起。二是东北关键在改革,如何对外扩大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这就是东北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倒逼改革的一个重点领域。三是总书记在去年解放思想会议上的讲话很有影响,东北在解放思想、观念转变上突出的问题需要注意。

对于如何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振兴新动力,努力把东北振兴打造为新前沿,迟福林也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说明。

第一个角度,是从中国对外开放大趋势来说,在这个趋势上能不能抓住机会对东北振兴开放形成新的大的格局。

在当前未来五到十年,东北开放主要有三个大的基本趋势。一是从制造业开放转向以服务贸易开放。二是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三是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向主导者甚至重要推动者的转变。在中国对外更高水平开放的大趋势下,未来十年左右,随着中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与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开放,不仅对东北亚开放合作提供重大机遇,也为东北区域向北开放提供重大机遇。现在日本充分认识到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主要就是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在科学技术、服务贸易。另外是韩国,韩国充分认识到无论日韩矛盾是否改变,中国现在是、今后更是韩国最大的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走向高水平开放将给东北亚经贸合作提供重大历史机遇。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能够为东北对外开放提供一个机遇,解决东北对外开放几个突出短板。

具体做法上,首先,应当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提升东北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围绕中俄蒙经济走廊构建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利用东北亚一体化和东北振兴推动南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东北市场的开发、对东北和东北亚的经贸合作是一个重要条件。其次,立足辽宁自贸试验区及各类产业园区开展能源、旅游、制造业、农业、金融服务等产业项目下的自由贸易政策,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辽宁自贸区现在的突出特点还没有显现出来,需要突出某些方面,比如基础设施,对产业贸易的政策,才能够为辽宁自贸区提升实现一个突破。最后,要发挥东北口岸优势,加快同东北亚各国打造以服务贸易合作为主题的自贸区,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形成东北亚对外开放大格局。

第二个角度,是从改革来看,开放是最大的改革,要以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市场化改革新动力。

未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大前提是以高水平开放倒逼高质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是一条重要的内容。在新的阶段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就是在高水平开放上倒逼高质量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核心问题是高水平开放能不能推动东北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解决东北市场化改革的突出问题,一是国企改革,二是民营经济。东北营商环境改善,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东北在营商环境上虽然比原来有所进展,但确实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否则营商环境很难进一步优化。为此,东北营商环境一定要在规则制度开放上采取措施。

营商环境怎么改善,比如,产业政策要改变“有保有压”、差异化、选择性产业政策,以强化竞争政策为基础,加快产业政策转型,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竞争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适应产业扶持政策的负面清单,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市场监管机构对经济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并把反垄断尤其是反行政垄断与国企垄断作为市场监管变革重大举措。要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划拨社保进程,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负担空间。

第三个角度,要将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让高水平开放形成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现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是一个新趋势,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和东北振兴转型融合在一起。看发展大趋势,未来十年要有信心,改革要持续,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升级空间,尤其是制造业有15个百分点,这些空间将释放巨大的能量,在这个过程当中促进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仅推进一般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还不够,必须在科技革命快速改变传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大趋势下,推动跨地区、跨国界的联合创新。例如以东北大学为重点,在沈阳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为重点的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基地。概括起来,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关键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去闯,由此形成东北转型新动力。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